追蹤者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選人與用人


選人與用人
組織是由一群人所組成的,所以,決定組織未來的發展與前途,也就是在組成組織這群人,這也是為什麼在近代的管理學中,「人力資源」會被認為是企業經營是否成功的關鍵要素,而要讓組織的人能夠發揮所長,當然就要選對人與用對人,因此,如何做好這兩件事情,也是組織領導者必須重視的。
很多年前有一位人資老前輩曾經跟我說:在企業裡「人沒有好與壞」,只有「合不合適」這個位置,在我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這麼多年經驗裡,我常常看到很多主管喜歡選擇「好的人」,譬如說名校畢業的,或者是有很多年的相關經驗,最好曾經是在哪些公司服務過的,有時候我都會跟這些主管提醒說「別忘了!這些人比過去的經驗給帶過來,相同的也會把過去很多,不同於我們公司文化的習慣也給帶過來」,這也是說我們選人不能單只看「專業」,或者是「過去經驗」兩點而已,而是還要去觀察與了解「對方」的「人格特質」、「態度」與「動機」,是不是符合我們公司與職務的需求。
選人與用人確實是人力資源管理中,最深的一門專業領域,在HR目前比較常用的選人技巧為「職能面談法」(或稱行為面談法),也就是從應徵者過去的經驗與行為,來判斷這個人的未來的行為與能力,只不過這門面談技巧,除了要累積較長的看人經驗之外,也必須要常常運用,這樣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誤把「馮涼」當「馬京」,那可就糟糕了,這也是選人最重要的考驗了,不過就算我們初步判斷出一個人未來可能的行為與能力,還是要去思考未來要怎麼去用他,在這麼多年的職場工作經驗,我自己深深的體會,其實「用人」遠比「選人」還要困難太多了。
我從大學畢業後就開始擔任主管,剛開始幾年我也總認為,只要把人選好了,後面應該就沒有人和問題了,但是最後人「選」進來了,卻常常因為沒有「用」到對的地方,結果這個人等於是白「選」的,所謂的用人在人力資源管理學稱之為「安置」(Placement),也就是要針對每個「人」的能力與特質,把他有效的安排與運用到最合適的位置,而且還要去考量這個人與主管、團隊的能力,能否「互補」與「合作」,這部份就很困難了,大部分的HR或用人主管,是以自己累積的多年經驗,來做出判斷與安排,當然比較科學的方式是用性格或評鑑中心的模擬測驗,像PDP、DISC、Assessment Center,都是業界比較常用的評估方式,因為人只要放錯地方,對組織造成的傷害與影響,那真的可以用「災難」兩個字來形容。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企業,要不就是因為選錯人,要不就是不會用人,因而造成了很大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很多人,原來在某個職務做的不錯,老闆就把他晉升為管理職,或是調到某個職務去歷練,但是,並沒有做好其他的配套設施,也沒有去考量、安排,其他人來「互補」與「協助」這個人的不足之處,結果最後不只沒有得到預期效果,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問題,因此,身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者,除了要幫組織建構一套很好的「選人」機制外,同時也要去幫組織架構另一套很好的「用人」機制,因為這是相輔相成的人力資源功能,也是缺一不可的,這樣也才能把組織的人力資本發揮的更為強大。
如果人力資源部門都能夠確實,把組織的選人與用人的制度都做的很好,相信整個組織對人的管理與運用,都能夠更具備挑戰性,我相信這也是可以讓組織,更認同HR的價值與專業的地方吧。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探訪台灣府城-「台南」



探訪台灣府城-「台南」
台灣最美的地方,除了東部花蓮與台東之外,再過來應該算是台灣的南部了,南台灣的天氣,有著四季如夏的溫暖,也造就了南部人的熱情,而南部各城市中,就屬台南這個老城市,可以算是歷史最優久,甚至在台北城尚未崛起之前,這裡還曾經是台灣府的府城,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鄭成功與荷蘭人的故事,也都源於這個城市。
小時候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全家曾經在南部住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雖說我的故鄉是在台北縣,但我是出生於高雄縣岡山鎮,在這裡居住了十幾個年頭,也因為這兒離台南很近,所以小時候每個週末,爸媽都會連夾帶拖,帶著我們全家五口人,共乘父親那台拉風的摩托車,浩浩蕩蕩的一路騎到台南去逛夜市,當時台南在我的心目中,是非常繁榮熱鬧的地方,是我們這些鄉巴佬,最期盼與嚮往的大城市,而當時台南夜市都集中在一處叫做「沙卡里巴」(位於台南市中正路、友愛路及海安路之間的一個小吃區),這個名詞是從日據時代所流傳下來的,原意是「綜合商場」的意思,在當時整個「沙卡里巴」連小吃、服飾等各式各樣的商店總共有一百多家,好不熱鬧,不過,隨著時光飛逝,「沙卡里巴」也慢慢的沒落,不再是台南最熱鬧的地方了,這兒是我小時候對台南最美的回憶。
台灣以小吃聞名,其中以台南與宜蘭兩地的小吃,口味最獨特,對於台南小吃,相信大多數的台灣人,都能夠如數家珍般,講出幾個有名的台灣小吃,像是「鱔魚炒麵」、「棺材板」、「香腸跟糯米腸」、「米糕」、「度小月擔仔麵」、「蝦仁肉圓」、「蚵仔煎」、「蝦仁羹」、「蚵仔麵線」…..等等,其中台南的冰品更是極品,像是有名的「冬瓜茶」、「花生豆花」、「杏仁豆花」、「紅豆牛奶冰」、「水果冰」、「木瓜牛奶」…等等,更是令人垂延三尺,只不過隨著「沙卡里巴」的沒落,眾多小吃與夜市也散佈整個台南市區,整個台灣大概很少有像台南是這樣,到處是夜市、也必須跑到各處才能嘗到老字號的小吃店。
如果談到台灣的名勝古蹟,那台南絕對是當仁不讓,從三百年前荷蘭人佔據台灣時,台南就已經是整個台灣的政治經濟中心,像赤崁樓、安平古堡這些都是,當年荷蘭人為了防範大陸而興建的,等到鄭成功驅趕荷蘭人離開台灣之後,這裡也順其自然成為南明政府的要地,到了康熙之後台灣重歸滿清的版圖,這邊又繁榮了一段很長時間,也建築了很多古蹟,在清末的時候,台灣有名的「一府二鹿三艋胛」,而其中「府」指的就是當時的台南府,因此整個台南市區,就圍繞在充滿了古色古香的古味之中,許多建築與寺廟都是上百年以上的古蹟,這對於年紀很輕的台灣來說,算是難能可貴的了。
我跟台南其實還頗有緣分,從學校畢業後到職場工作,還曾經兩度來台南這個古鎮,待過了一段不短的時間,而我很多好同學、好朋友也都是台南人,而更令我沒想到的是,今年我們家老大考上了台南的成功大學,又讓我再次有機會造訪了這個城市,可能從小他也耳濡目染,我對台南這城市種種滴滴的感情,所以融入的速度,也比其它的同學來的快,這也讓我深感欣慰與開心,我相信因為又多了這層關係,未來我會有更多的機會,多次造訪台南這個「府城」!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從影片來談企業組織


從影片來談企業組織
這幾天整個大陸最火紅的電影,大概就屬「建國大業」這部電影,這部影片是以1945年-1949年之間國民黨和共產黨協商會談的過程為背景,來敘述共產黨的建國歷史,如果跳脫歷史與政治的思維,其實這部影片有很多的內涵,是可以作為整個組織之借鏡與警惕的。
前幾天跟幾位同事去看由大陸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集合了許多知名的演員,如成龍、李連杰、章子怡、劉德華、張國立、唐國強等超過50位大牌明星共同合演的巨片-「建國大業」,本片是以1945年-1949年之間國民黨和共產黨協商會談的過程為背景,來敘述共產黨的建國歷史,從歷史學的觀點來看,整部影片的敘述與當年實際的過程,絕大大份都是相吻合的,尤其導演能夠回復當年的實景來拍攝,更屬不容易,而這部影片的內容,讓我體會更深的是,影片中有許多成功與失敗者的行為與過程,在競爭激烈的企業與組織,也是一體適用的。
台灣的企業經營大師郭台銘先生曾說過一句名言-『天下沒有「大」的打敗「小」的,只有「快」的打敗「慢」的」』,如果從1945年抗戰結束後的局勢來看,蔣介石先生領導的國民黨軍隊,當時不管在軍隊的規模、人員素質、武器裝備、軍隊訓練等等,都是遠遠的超過當時由毛澤東先生所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只不過組織雖大並不代表能夠因應局勢,而做出快速的反應,所以,國共兩軍在幾次的交鋒,國軍都處於挨打的位置,甚至同樣的問題會再而三的發生,反觀解放軍雖然也有挫折,但是卻能夠很快的在失敗中吸取教訓,這其實跟組織運作是相同的,不能夠及時在失敗中吸取教訓的組織,老是在同樣的問題上跌倒,相信就算組織再怎麼強大,早晚也會被競爭對手給幹掉。
在部影片也可以看到,很多當年共產黨組織的紀律與明確的分工,其中我最動容的一幕是在解放軍進入上海之後,為了達到不擾民的要求,所有的部隊捨棄到室內居住,而全體露宿街頭,軍隊能夠這樣的紀律嚴明,等於是對當時上海老百姓的愛民宣示,而另外一幕是毛澤東先生要求當時,林彪將軍率領的第四(東北)野戰軍,在很短的時間下,馬上率軍南下進攻華北地區,雖然當時部隊才剛打完東北會戰,極需休息與給養,但是,林彪思考了之後立即回電遵命執行,而後續的部隊行動方案,毛澤東就完全權授權給林彪將軍去執行,沒有做任何的干擾,這也像我們的組織一樣,決策者一旦方向確認之後,就必須堅定的去要求部屬執行,而且會尊重組織分工,不去干擾與影響部屬的作業執行。
相反的蔣介石先生就展現出不同的領導風格,本來計畫要把東北與華北的軍隊南調,卻因為部屬的反對而就沒有去堅持這樣的想法,另外在很多場戰爭時,卻喜歡在南京國防部,指揮在前線的將領如何作戰,這也說明領導者授權的重要性,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做「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因為前線的狀況瞬息萬變,是遠在後方的總部很難了解的,如果領導者不能夠充分授權,反而喜歡牽制與干涉部屬,最後不僅失去部屬的信任,也無法有效去掌握瞬間出現的契機,當然就會影響整個情勢的後續發展。
而當年共產黨對於宣傳的運用,是做的非常成功,不僅讓每位解放軍都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之外」,也能夠讓全國知識分子都很認同他們的理念,這也就像企業如何讓其遠景,有效的運用行銷手法,讓我們的顧客、供應商與全體員工都了解是相同的,在企業的公關部門的企業識別CI(Corporate Identity)手法,以及人資部門的員工關係ER(Employee Relation)的功能,就是扮演相同的任務與角色,也就只有在組織內部的成員,都能清楚且認同企業的遠景與目標,甚至都願意共同為了這個理想,而付出與奉獻自己,這樣才能夠讓企業達到早日達到目標,這也讓我聯想到MTP(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這個課程,一句非常經典名言-「訊息共享、狀況共有」,而也因為領導者可以做到這樣,部屬就可以做到凡事都可以「自我支配」管理的境界。
最後我在影片中深深體會到,當年毛澤東先生對於人力資源的充分運用,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而且能夠有偉大的胸襟,把「非敵即友」的理念落實到實際的領導風格,不管任何曾經反對過他的人,只要願意認同理想,他都能夠去接受,這讓我想到春秋戰國五霸中,非常有名的君主「齊恒公」,他之所以可以成功就是用了一位很有謀略的宰相「管仲」,而其實最早管仲是他的王位競爭敵手,也是他大哥「公子糾」身旁的謀士,而且還曾經射殺過「齊恒公」,但是卻沒有成功,而「齊恒公」卻能在繼承王位之後,願意聽從鮑叔牙的建議啟用管仲,也促成的齊國後來能夠立足於春秋戰國的歷史中,這也是說明了,如果要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除了要能擅用組織的人力資源之外,寬闊的胸襟也是很重要的。
「他山之時可以攻錯」,不管我們身在任何的組織,都要從歷史中去學習,不管是成功或是敗的人,都是有很好的經驗足以讓我們去學習,我想雖然可能年代不同、情景不同、所遭遇的事情與困難也不盡相同,但是,成功者與失敗者在過程中的思維與抉擇,也都會有很多雷同與相近之處,而這也都是我們可以模擬與避免的地方,這也是我覺得可以從「建國大業」這部電影,更深入去思考與學習的。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落實人才管理策略


落實人才管理策略
作者:國立中央大學人資所教授暨EMBA執行長林文政教授
載自 2008.7月份哈佛商業評論,
面對高度競爭的 21 世紀,具有策略功能的「新人資」應運而生,成為企業向上提升的重要關鍵,中央大學教授林文政表示,企業應根據人才管理文化,訂出人力規劃策略目標,依據目標循序漸進展開人才管理、訓練發展及接班人計畫。
過去幾年,台灣企業歷經產業外移及人才外流的陣痛,如今不論是要走出去展開國際化經營,或是根留台灣、進行產業升級,都意識到人才資本的重要,但對於如何將之與企業發展策略連結呼應,如何衡量、各部門主管與人資之間的角色分工、高階主管對人才管理文化的推動等,則多半一知半解,或未真正落實,導致效益不彰。
從 2007 到 2008 年,中央大學人資所教授暨 EMBA 執行長林文政分析台灣企業是否趕上人力資本的潮流,帶著學生完成「標竿企業人才管理制度落實程度」調查。同時根據長期研究國內外企業的人資發展演變,整理出「人才管理模式」,對於缺乏系統性規劃,習慣走一步做一步的臺灣企業來說,這兩項成果,正是企業自我檢視與落實人才管理的最佳工具。
林文政指出,台灣企業的人資制度和組織架構一樣,滿足快速成長的需求常臨時擴充,弄得像「大人穿小孩衣服」。更嚴重的是,人才管理策略往往與企業文化脫鉤。企業應根據人才管理文化,訂出人力規劃策略目標,然後再依據目標展開人才管理、訓練發展,以及所謂的接班人計畫,他說,人才管理不外選、育、用、留,每一環節都有不可缺少的工具,要徹底落實,有二大關鍵原則,「一是三大基本元素缺一不可,二是循序漸進,並適時輔以績效管哩,每個步驟都不能輕呼。」
高潛能人才定位
所謂的人才管理三大基本元素,是指評量標準 ( 職能模式 ) 、評量工具 ( 如 360 度評量 ) 、人才發展計畫和制度。其中又以職能模型最為優先,其次是 360 度評量,從林文政所做的「 25 大標竿企業人才管理制度落實程度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這兩項正是台灣企業欠缺或未落實之處,多少也解釋了何台灣企業人才管理普遍跟不上企業發展需求的原因,這項調查的對象包括台積電、聯電、廣達等高科技業,花旗、匯豐銀行、中信金、南山人壽等金融壽險業,以及中鋼、惠氏藥廠、福特六和等製造業。調查顯示,台積電、瀚宇彩晶等雖有組織的核心職能,卻未對每個工作發展出一套職能模型管理模式,不過, 2008 年台積電開始導入。 360 度評量也不算普及,約六成企業導入,企業導師 (mentor) 、教練型輔導 (coaching) 及職涯管理制度實施率較高,在 76% 至 88% 之間。工作輪調制度最普及,達 100% 。至於比較先進的人資策略夥伴制度,這 25 家標竿企業實施比率僅四成。
林文政特別呼籲,台灣企業應加強 360 度評量與績效管理工具的搭配運用,唯有如此,才能高潛能人才定位,他以「九宮格」的概念輔助說明,縱軸是領導潛能,橫軸是績效,經過這樣的交叉比對評量,落在右上角的 15% 到 20% 的人才,才能擠身高潛能領導人才 ( 及接班人計畫成員 ) 之列。針對領導潛能, 360 度評量是非常實用的工具,大部分經理人,雖然經常管理部屬,卻往往看不清自己的優缺點、潛在問題與能力,透過這個評量工具,一個人的領導與發展潛能圖像,便清楚浮現,如果領導前能表現平平,但某方面關鍵專業能力績效卓著,也可能落入右上方,但這一類人才屬於專業人才,應走另一條路,也就是說,頂尖人才管理應該雙軌並行。
臺灣企業長期偏重領導人才培養,輕忽專業職能人才發展,以致人才結構失調,不利長期發展與競爭。傳統薪級制度,對於專業人才的升遷多所限制,這也會引導人才往管理職發展,這導致核心或關鍵性人才全面性的匱乏。好在近幾年,台灣企業隨著人才管理的重視,也開始力求平衡,重視關鍵性專業人才的培養,林文政指出,光寶電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大約三年前開使導入人資管理策略夥伴制度,針對不同的關鍵功能部門的策略目標需求,配置內部人資客服代表 ( 人資 Customer service account representative) ,就近對這些部門量身訂作人才管理服務,台積電甚至更早開始啟動,林文政說明,這就好比把人資功能,嵌入製造、研發或營業等關鍵部門的運作,來自人資部門的代表,每天與該部門的人一起工作,甚至參與重要決策會議,了解其需求,進而結合人資後勤行政平台的技術性支援,該部門提供一套包括招募合適人才等選用育留系統「菜單」,甚至連績效管理和薪資獎酬制度都特別其設計打造。
檢驗接班候選人
360 度評量制度落實與否,也與接班人計畫的啟動與發展,有密切關係;台灣標竿企業 360 度評量實施比率僅六成,林文政指出,這與產業特性有關,金融壽險業多半屬開放性組織,採獎金為主的獎酬制度,比較能夠接受這種評量方式。但高科技產業,專業度高,組織較封閉,層級威權意識強烈, 360 度評量制度比較行不通。這也導致這些企業雖有導師和教練輔導制度與平台,但只能發揮在一般人才管理上,很難真正落實到接班人計畫中,關鍵就在無法具體辨識那些是真正合適的接班人選,接班人計畫,對象都是高潛能領導人才,也是企業未來的領導人,在養成階段,企業一方面運用各種人才管理工具,提升其領導統御和變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持續運用及九宮格的評量方式逐年檢視。
林文政建議,被選為未來潛在接班人的,績效通常都無庸置疑,比較關鍵的反而是領導統御能力與技巧的提升,這包括遠景塑造、執行力、溝通協調,以及剛柔並濟的領袖魅力。這兩項指標的變化、分析與掌握,才是企業高潛能人才管理重點。有些頂尖人才,專業能力和績效一流,執行力超強,但績效的背後卻是部屬怨聲載道,這樣的人即使當了領導人,也很難驅動他人與他合作、他賣命,林文政特別舉花旗銀行的例子說明,花旗的接班人選必須連續三年這兩項指標的考核,都在九宮格右上角的區塊,進 20% 之列,才能留在接班人計畫中,如有一年不符合,就得重新來過。美商安捷倫的做法,雖然沒有如此嚴苛,但是每個層級的接班人計畫,也明訂候選人資格,即過去三年,至少必須有兩年的評量考核是進入前 20% 之列。
即使企業有完整的人才管理和各種潛能發展制度,也投入許多時間、成本,林文政建議企業還是必須經常檢驗三件事:
-接班人計劃或高潛能人才,在領導能力與快速晉升的潛力這兩方面,是否都準備好了?
-準備好上路的比率有多少?晉升比率為何?
-這類人才的離職率又是多少?
林文政指出,這樣的檢驗也是在提醒企業,人才留、用的重要性,不亞於人才管理與發展,否則一旦培養出來,很快就會被挖角離職,讓企業人才管理投資功虧一簣,另外,他特別強調,外在環境是變動的,企業的發展策略目標也必須適時調整,因此高潛能人才的定義不是一成不變,「最好與企業發展策略吻合」。
通常,高潛能人才是指高績效、具備高領導潛能的人,或指未來三到五年可快速晉升的優秀人才,或具備高度適應力、能夠跨文化領導的人才。如果企業要積極國際化,跨國經營與跨文化管理潛能人才,就是他優先要發掘培養的,林文政在韓國三星集團為例,再前往一個國家設廠前,會以留職停薪方式派駐專人研究當地的文化,這時間甚至可長達一年半。這種做法,直接而具體彰顯了企業的目標,效果也會立竿見影。
新人資的大挑戰
隨著新人資時代來臨,人資管理策略夥伴制度日益重要,企業對這種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他們該具備何種條件與特質?林文政分析,人資工作大致分為人資行政專家、員工諮商師、人資外交家、策略顧問等不同角色,也是人資職涯發展 ( 見表 2) 的不同階段,越高階,溝通談判技巧與人際關係、行銷管理等技能益發重要,最高階的人資客服主管扮演策略顧問角色,必須同時具備企業經營知識、變革管理、專案及人才管理、諮詢顧問、領導等多種能力。這樣的工作,不但多樣化,挑戰性高,因此吸引許多專業領域人才轉換跑道進入耕耘。安捷倫人資副總卓勝國就是一個例子,他們豐富的歷練與多元的學士背景,21 世紀人資領域注入更多創新的可能。
中央大學人資所 13 年來, 98% 的畢業生都進入這個領域工作。面對新人資時代的挑戰,林文政建議人資工作者,要勇敢進入專業功能領域實地磨練,強化自己的不同專業與應變能力,這對於成功扮演人資策略性管理夥伴有極大的幫助,也唯有如此,才能與越來越多從其他領域跳進人資領域的多元化人才競爭。
最近,他就鼓勵一位在聯電人資部門任職的學生,調到生產現場擔任基層主管,他的理由是,「如果你不瞭解服務對象的專業知識,如果用相同的語言溝通,爭取他們的信賴,甚至說服他們接納你的意見呢?」一語道出新人資工作的精隨,也點出企業人才管理策略的走向。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哪些星座女子最聽話?


哪些星座女子最聽話?
本文轉載台灣東森新聞電子報
欺軟怕硬這是動物的天性,愛情裡的男男女女也一樣,兩個人之中總有一個是要弱一點,退讓得多一點的,在愛情的戰爭裡既要懂得進攻,也要懂得退卻,那麽哪些星座的女子是最吃軟怕硬的呢?
★ NO.1 雙魚座
雙魚座的女生兩面性很強,在外面她們通常會幫老公繃住面子,很溫柔很聽話的樣子,但是在家裡的時候就不完全是這個樣子了,私底下的時候她們有點欺軟怕硬,你溫柔的話,她就是女王,你暴躁的話她就是綿羊。所以老公越凶她們越聽話,你要是鎮不住她們,就只能是被她們宰割了。

★NO.2 天蠍座
天蠍座的女生喜歡嘮叨另一半,而且嘮叨到上火的時候還很凶,尤其是如果你悶頭不回應她們,她們會越罵越凶,但是如果你們突然的凶她們一下,她們就會方寸大亂,因爲她們其實很愛自己的另一半,她們覺得她們凶你也好,罵你也好都是因爲愛你,但是如果因此讓你們不愛她了,她會得不償失,她們會180度大轉變的變成溫順小綿羊。

★NO.3 雙子座
雙子座的女生喜歡開玩笑,喜歡打打鬧鬧,做事說話有時會比較沒有分寸。比如有時候開玩笑說扔東西就亂扔東西,說要打你,順手拿起玻璃煙缸就敢直接從你腦門砸過去,或者你讓她覺得不爽,她就刷爆你的卡給你點顔色看看,你不凶她她完全意識不到她做錯了或者你真的很生氣。

★NO.4 魔羯座
魔羯座的女生喜歡冷戰擺冷臉,她們骨子裡是很驕傲的。如果你一直讓他們保持這麽驕傲、高高在上的姿態,往後的日子只能越來越難熬,你越寵她越讓她,她就會覺得,這說明我是對的,所以你才讓著我,因爲她們的世界是由純理性構建的,她們不認爲別人會因爲沒有錯而向她們讓步。但是只要你戳戳她的銳氣,偶爾也給她點冷臉色,她就會冷靜下來開始自我檢討。

★NO.5 射手座
射手座的女生比較大剌剌一點,有時候她們傷到對方了自己也不知道,而且有時候還會有點大女子主義,你不凶她一下有時候會意識不到,你是個男人,你是有男子氣概。另一半要偶爾凶一下她們才會反應過來,覺得說“對哦,我是女人,我應該溫柔點才對的”。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如何掌握新人到職後的關鍵期


如何掌握新人到職後的關鍵期
依照統計新人報到後的三個月之內,是離職風險最高的,而新人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選擇離開,主要都跟環境適應不良有關係,所以如何讓新人度過這段時期,就成了人員留才很重要的工作,而這個工作除了是HR的責任外,直接主管更是直接影響新人去留的關鍵,畢竟直接主管是真正的人員管理,也是部門氣氛營造的主導者。
我在人力資源的領域工作這麼多年,碰到最煩惱的事情,就是當我們辛辛苦苦把一個人給找進來之後,過沒多久時間人就提出辭呈,因為一般來說員工進到公司大約至少6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才會有生產力,所以只要在這段時間內離職的新進人員,都是一種浪費的成本,而依照統計新人到職後三個月內,是離職風險最高的,而為什麼在這段時間內新人的離職率會是最高的呢?主要是企業內在推力和環境外在拉力兩股力量的影響。
當新人剛進入一個新環境時,對組織人員和文化的不熟悉等因素,會把新人「推」出組織,若新人在得到這份工作之前,曾密集到各公司應徵,其他公司的邀約也可能會把新人「拉」過去,因此這兩項因素都是讓新人會在剛報到沒多久時,就會選擇離開的力量,尤其在職場歷練越久的人,一般都會拿之前服務過企業的工作環境、文化、人員相處方式來做比較,甚至我還碰過還有新人把公司餐廳的菜色拿來做比較的,當場讓總務同仁都傻眼了,只是會去相互比較本來就是人性的特質,是我們無法去避免的,所以要如何讓新人「移情別戀」,轉換心情來欣賞公司美與好的地方,就成為人資單位與部門主管的重要工作。
要讓新人對公司有好感,在初期的工作,是人力資源部門的行銷工作要做好,譬如從面試時,面試的流程與面試者,都要讓新人感覺到親切、合諧,專業的印象,並確認對方的期待與組織的需求能相吻合,在新人報到前,也可以提早把公司的相關資料,或者是受訓的課程內容、上課時間,都提供給新人參考,而當新人報到後的新人訓練,訓練部門也能以清晰、有趣與誠懇的方式,來表達企業的文化與願景,以及組織未來的發展方向,還有公司的福利制度與措施,讓新人心裡的不確定感降到最低。
而當新人完成新人訓練到職之後,留才的責任就開始轉到部門主管的手上,主管除了要讓新人快速了解業務外,更重要的是要讓新人,能夠很快的熟悉部門的人事與週遭環境,尤其新人報到後候的前兩天,是對公司觀感的關鍵期,像是剛上班的第一天,如果桌上沒有電腦,或是有電腦卻沒有密碼和電子郵件信箱、文具不齊全,名片也還沒印好等,這樣就不免讓新人產生負面的印象,這也新人剛入職時的幾周時,主管應該要做好的工作。
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會在組織規劃與設計,像類似「夥伴」(Buddy-Buddy),或者是導師(Mentor)等制度,在新人剛到職的這段期間,來協助主管照顧新人,但是,重責大任還是落在直接主管的身上,因為主管是真正的人員管理者,也是部門氣氛營造的主導者,所以會直接影響到新人去留的關鍵,這也是很多人資單位的訓練部門,會把如何照顧與留住新人,規劃到管理課程裡去教導主管,否則如果沒有好好的留住新人,人資部門永遠都不斷在招募、而新人報到不久後又離職,又得重新找人,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在繞著,花了好多時間與成本在找人,都是在做「白工」。
也許是因為很多用人主管,都沒有掌握住新人報到後,三個月時間的關鍵期,應該做好的事情,所以,等到新人遞出辭呈之後,才懊惱並回來找人資單位來協助,不過,當事情到了這個時候,絕大部分的新人應該都已經「鐵了心」,選擇做出「琵琶別抱」的決定,大概都很難挽回了,因此,主管與HR人員千萬都不能忽視,在這段期間應該要去做,可以讓新人有所感受各項細節,這樣也才能降低新人離職率。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實力決定一切


實力決定一切
在我們的人生中,不論是晉升、談判、發展,靠的全是自己的實力,當我們擁有實力就可以支配與主導整個局勢,相對的如果我們沒有實力,那一切只能任憑別人來擺佈,所以如何培養與增強自己在職場的「實力」,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去努力的。
最近碰到幾位在華南地區工作人資朋友,每個人都非常的苦惱,最近因為作業員很難找,所以,幾乎影響了整個工廠的運作,甚至有些公司因為缺員而被迫必須停止生產,而這時候哪間公司的人資招募部門,是否可以展現出來,在短期間招募到生產線所需要的人力,就成為很重要的績效指標支一,而人資單位的主管也會因為具備不同的「實力」情況,得到組織成員不同程度的尊重與肯定,當然現在實力越強的HR,講話就可以更大聲了。
很多在談判的情境中,我們都會看到比較有實力的一方,往往都是掌握與主導一切的人,而另一方則只能不斷的退讓與妥協,所以如果想要在談判桌上能夠贏得更多,唯一能靠的就是「實力」,這是談判學上的重要關鍵要素,相同的我們在職場工作,不論是晉升、調薪、發展,主要靠的也都是自己的實力,記得我剛從學校畢業到職場工作的時候,因為年輕氣盛很自以為是,當時有一位同事笑著告訴我說「耍威風鬧脾氣是沒用的,厲害的人是以自己的實力來讓對方佩服、且畏懼你的」,這句話深深的影響了自己,在後來待人處世的態度,確實是如果我們自己擁有了實力,根本不需要動怒、畏懼或退縮。
幾年前台灣有位知名的管理學者,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每個人應該要去思考,如果有一天當我們沒有名片上的抬頭時,自己還剩下什麼?」,是的,如果一個人真的沒有實力,靠的只是運氣或是機緣或是關係,只要有一天這些可以依恃的外在環境都不存在了,也就是人生與職場衰敗的時候,這些曾經擁有的都會是像曇花一現般,都只是短暫的,而無法長期去擁有,當然我們講的所謂實力,不僅包含了自己的專業能力,也包含了自己可以掌握的資源與人脈等等,可以令人佩服與認同的有形與無形的力量。
所以,只要我們擁有實力就可以支配與主導整個局勢,相對的如果我們沒有實力,那一切只能任憑別人來擺佈,所以要想長長久久的在職場歷久不衰,就要去思考與努力去培養與增強自己在職場的「實力」。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能力的加減乘除


能力的加減乘除
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進入職場時,每位同學的能力大致都相同的,可是隨著在職場歷練了一段時間之後,每個人的能力都產生了變化,只是有人以幾何的速度增加,有人則是倍速增加,有人卻只有一些增加,更有人不增反減,而這結果在於平日潛移默化的投入,但卻也改變了每個人的未來。
去年我剛接手這裡的人力資源部門時,這邊的同仁大都是從學校畢業沒幾年的年輕人,當時有幾位在學歷與表達都很不錯的人,我覺得只要他們願意投入去做,將來可能一定會成為團隊很重要的一員,而同時也有幾位學歷一般,而也缺乏自信的人,不過,我可以感覺到,在他們內心深處充滿了企圖心,於是我做出了決定,不管他們的資質是怎樣,我同時都給他們機會,親自從人資專業基礎來教起,經過這一年多來的長期培育與教導,每個人的能力都產生了變化,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有趣的是原來覺得不錯的人,反而進步不多,而本來資質與自信心一般的人,反而現在卻慢慢脫穎而出,成為擔負部門很重要的工作。
我記得有句話是這麼說,「20歲以前自己的容貌是由父母親負責,而20歲以後自己的容貌是由自己來負責」,這也是說成年以後自己內在的歷練與學習,都會影響到自己外在的面貌,所以成年之後自己外表的美與醜,就怨不得任何人,因為一切操縱再自己的手裡,而相同的道理,放到我們的能力也是一樣的,同樣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有人全力以赴,放棄自己休息的機會去爭取,而有人卻是只會想、只會說,但投入的程度卻遠遠的不足,如果自己沒有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去投資與經營,就算原來比別人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最終也還是會被別人給追上的。
其實每一位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進入職場時,每位同學的能力大致都相同的,可是隨著在職場歷練了一段時間之後,每個人的能力開始產生了變化,只是有人以幾何的速度增加,有人則是倍速增加,有人卻只有一些增加,更有人不增反減,而這結果在於平日潛移默化的投入,但這個結果卻也改變了每個人的未來,如果我們把時間當成是「基數」,那投入的程度就讓它會變成是「被乘數」、「被加數」、「被減數」、「被除數」,也就是說所有的變化全部源於自己的投入程度,也就是我們講的態度,這也是為何我們常說「態度決定高度」,「態度決定一切」的原因所在,越積極的態度,就會讓時間這個「基數」,轉化的質變就會更正面,成效也就越強,相反的,越消極的態度,就會讓時間這個「基數」,轉化的質變就越低,甚至最後就成了負數,也就是浪費時間。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未來的職場與人生想怎麼樣,就要懂得去擅用時間這個「基數」,調整好的態度,讓它產生更棒的化學效果,這個過程與結果是全部操縱在自己的手裡,別人無需要為你負責。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要學習避免感情用事


要學習避免感情用事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平時談論別人的事情的時候,可能講的「頭頭是道」非常理性、有邏輯,但是,輪到自己面對一樣的事情時,卻無法理性面對,反而因為「感情用事」,在混亂中去做出錯誤的決定、行為,所以要如何學習,去避免自己不要「感情用事」,是我們人生中面對的最大的挑戰。
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因為無法與某些人溝通,都會很氣憤的跟旁人說「當時真的很想揍對方一頓」,不過,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只是說說而已,不會真的有人最後會去揍人,只是我們人常常會因為「感情用事」,在短暫的瞬間時間,失去了理智,並且做出錯誤的決定與行為,等到事過境遷之後,才深深的後悔與懊惱不已,所以,不論我們是在職場工作,或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要讓自己避免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感情用事」。
前兩天台灣中天綜合台的節目「大學生了沒」,剛好也探討了男生與女生,彼此之間的認知差異,節目也邀請了知名的心理學家,來向與會的大學生來分享,其中我覺得最有趣是,「困在高塔女人」的這個理論,這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男生總愛把女生看成「困在高塔」一樣,等待英勇的他來拯救對方,所以,往往為了要英雄救美,就會失去了理智,不會認真去思考,對方的「優點」與「缺點」,就算旁人怎麼勸阻、分析,就是不願意去面對,而相對的,女生看到來救援自己的男生,所以,同樣也會失去了理智,沒辦法很冷靜的思考與看待對方。
我記得在學校唸書時,有位老師就這樣告誡過我們同學,人畢竟是感情的動物,當平時談論別人的事情的時候,可能講的「頭頭是道」且非常理性、有邏輯,但是,輪到自己面對一樣的事情的時候,卻無法理性去面對,反而因為「感情用事」,而在混亂中去做出錯誤的決定、行為,所以,老師就教我們「當自己生氣、憤怒或是太過開心、興奮時,千萬不要做出任何的決定」,因為那都是沒有理智的抉擇,肯定在事後一定會懊惱的,這也是為何有人說,在職場工作「EQ」是很重要的原因,不過,真的要讓自己隨時保持冷靜、理智的心,確實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這也只能不斷的靠著工作歷練,來讓自己學會如何來有效的掌控。
也許當下次我們陷入「喜、怒、哀、樂」的情緒時,可能先要讓自己冷靜一下,然後再決定並做出下一步的決定,可能這樣就不致於陷入「感情用事」的泥沼中了。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薪酬管理走向M型化


薪酬管理走向M型化
作者:林宏達(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46 期)
分紅成本大幅攀升,再用股票打包一切,就是浪費公司資源。企業必須拉大薪酬差異,配合人性化管理,才能把錢花在刀口上。
沒有分紅,我為什麼要留在這裡?」小芬,擁有律師執照,在國內大型手機廠當法務,每個月底薪五萬元,比不上在律師事務所的同學的一半。最新的壞消息是,她聽說,明年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後,公司給股票將更集中在研發工程師身上,她可領到的股票數量,可能會從「張數」改成以「股數」計算。最後,她下定決心,寄出了離職信。在她的部門,一半的同事已陸續離職。
場景轉到另一場科技人的大學同學聚會,他們任職聯發科等IC設計公司,「如果員工分紅讓你的薪水縮水,你會怎麼辦?」有人提問。「以前我領五百萬年薪,忙到一年眼睛曾爆掉四根血管,如果以後薪水只剩二百五十萬,那就做慢一點,一年爆兩根血管就好,」另一位工程師笑答。
他們並不是特例。未來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後,公司每拿出一塊錢紅利分給員工,都要從自己的口袋掏。以聯發科為例試算,一個月薪四萬元的員工,即使調薪三成,員工的年收入仍將平均打七五折。
同樣的員工人數,卻要分一個更小的餅,企業要怎麼做,才能讓員工繼續為公司拚命?在市場上維持人才的競爭力?
人力管理,勢必差異化 
股票將集中發給鑽石級、白金級人才
「未來企業給員工股票分紅,更要給在刀口上。」惠悅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李彥興形容,「過去大家都捧金飯碗,現在,大鍋飯的時代不再,每個人會依據能力,被公司分成能捧鑽石級飯碗、白金飯碗、銀飯碗、銅飯碗、錫飯碗……等不同人才。」
未來,股票將只集中在白金、鑽石級人才身上,尤其是鑽石級人才會領得比現在更多;其他人將只領到現金與「以股數計算」的股票,整體薪資下降;股票發放也會出現M型化。
李彥興分析,過去股票獎勵的成本太低,效果又太好,企業用起來自然很大方。但其實,股票分紅,是最陽春的獎勵工具,只能針對員工過去的表現進行獎勵,但公司未來是否持續成長,並不影響員工領到的股票,員工也就沒有誘因為公司想長期的策略。
然而,明年以後,企業若再盲目濫發股票,不但增加營運成本,對公司成長也沒有幫助,「公司必須把分紅制度跟未來目標綁得更緊,才能提高效益。」李彥興說,「分紅給誰?給什麼樣的獎勵?怎麼給?」都要重新設計,企業的獎勵會越來越被精細化管理。
「未來薪資的差異一定會拉大,」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副主委萬子綾也說,企業利用這個時候,進行薪資調整,人力可以汰舊換新。若該人才對公司貢獻不大,整體薪資會被大幅降低,若因此離開,公司還能省下一筆遣散費。因此,企業必須從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進階到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盤點公司的人力需求、清楚定義每個工作職責,列出哪些人是關鍵人才,是公司未來要花錢投資的對象。
至於,未來員工紅利又該怎麼給?惠悅企管顧問公司協理林永青分析,現在許多大型電子公司已經準備把員工認股憑證、庫藏股變成新的紅利發放工具。
財務獎酬,更緊綁目標 
認股憑證、庫藏股成新分紅工具
他分析,「員工認股憑證」較適合未來股價看漲的公司。也就是說,公司發給員工一個權利,可以特定價格買進公司股票;若未來股價上漲超過這個價格,員工就能用較低的價格買入公司股票,賺得價差;但若公司股價不漲反跌,這個權利將形同廢紙。因此,對高成長性的公司來說,員工會更賣力工作,讓公司成長,也為自己的荷包加值。
但對成熟型的公司來說,他們多半選擇「庫藏股」為分紅工具。庫藏股,是公司趁股價低迷時買進股票,然後再跟員工訂定一個目標,如果達成,公司就以低於市價的價格把股票賣給員工,讓員工賺取價差。「這個方法,是選擇權的變形,」林永青說,「但這個方法不會稀釋股東的股權,也不會稀釋公司每股盈餘,」因為這些股票是原本已在市場流通的股票,並非公司發行新股,所以適合大型成熟公司,例如聯電等公司都以此為獎勵工具。
第三種方法,則是限制型股票,微軟(Microsoft)、英特爾(Intel)等公司都用這個方法激勵員工。過去,當企業發給員工股票後,員工可以直接打包帶走。但限制型股票卻限定員工必須達成特定業績,才可把領到的股票變現,例如市占率達到三○%等目標。這種方式可以將公司的未來與員工績效更密切結合,因此深受企業青睞,但國內法規尚未通過。
非財務獎酬,更體貼員工 
生活關懷、彈性工時將創造更多驚喜
除了薪資、人才管理更精細化外,中央大學人資所副教授林文政認為,「非財務性的獎勵會變成趨勢。」每個員工的需求不一樣,對中高階主管來說,薪水可能是工作的主要報酬;但是對年輕員工來說,教育訓練、發揮的空間,卻比薪水更重要。
只是,過去管理階層很少思考非財務性的獎勵,員工福利相對很陽春。譬如,惠悅最近為一家科技公司設計獎酬制度時,問該公司的高階主管們,「除了分紅配股以外,還想要公司給你什麼?」所有主管想了半小時,仍想不出來。一小時後,才有人提出「配車、健康檢查」等其他需求。
若公司認真調查後會發現,有些非財務性的獎勵,常常是「花小錢,卻可產生大效用」,李彥興說。
根據美國經驗,二○○一年時,美國企業分給員工的股票選擇權(編按:等同台灣的員工股票分紅制)高達一千三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兆二千億元)。但分紅費用化之後,到二○○七年時,這個數字只剩下四百億美元,約是當初的三成。能給的錢變少,美國企業的做法,就是用更人性化的管理,加強員工的工作意願。
譬如,微軟就透過內部行銷,讓員工的工作與生活更便利、有趣。他們為員工請五星級的管家打掃員工的家,讓他們下班時驚喜的發現「自己的豬窩變金窩」了,或是幫員工請保鑣,讓他不用擔心自己的安全。又如,針對大學時曾申請助學貸款的年輕員工,他們替這些員工另外開一個償還貸款的戶頭,如果他們服務年資超過兩年或五年,公司就會另外發一筆留任獎金,幫他還貸款。另外,公司也會配合員工的生涯發展設計工作,像是剛生小孩的媽媽,微軟不但會在小孩滿月之後半年,打電話問員工有沒有興趣回來工作,還會設計只有半天的工作時程,讓員工可以兼顧工作和家庭。
除了留才以外,企業主最需要的就是,重新思考公司的營運模式與企業文化。因為營運成本大幅攀升,公司是否還要保留利潤低的產品線,而聚焦高附加價值的生意?而為了吸引一流人才,公司要展現什麼樣的企業文化,讓員工願意一起打拚?
「股票打包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林文政說。未來,企業從營運模式、企業文化,到人才管理,都需要重新檢討,才能在這個殺戮時代勝出。
後分紅時代,個人加值攻略
「被取代性高的員工,加薪(固定薪)的比例會較高,公司只會把股票用在有長期價值的人才身上。」一位竹科的人事主管觀察,換句話說,公司打算發多少股票給你,就透露你對公司的重要性。
後分紅時代,一般員工和中階主管又該如何替自己布局,爭取更好的薪資?
從短期來看,即使是法務等後勤單位,若懂得設定目標,提出具體指標,就有機會說服公司提供較高的股票紅利。譬如,若重大案件勝訴,公司就應發給一定的股票紅利。
長期來說,經緯智庫總經理許書揚則認為,薪水不是最優先的考慮,最好的方式是爭取出國歷練的機會,提高自己的國際化程度。目前台灣的國際化科技人才仍不足,尤其是對歐、美市場的掌握度。
不只台灣,現在連大陸公司也積極到台灣尋找國際化人才,「會來的都是知名大品牌,他們只要有國際經驗的人,」他說,如果碰到適合的人才,薪水幾乎沒有限制。藝珂總經理陳玉芬也分析,現在全球科技業都缺人,像在新加坡,同樣是科技業中階主管,年薪卻可能是台灣的兩倍,如果是找總經理,年薪新台幣兩千萬起跳也不稀奇。她認為,台灣科技人的素質並不差,但要懂得行銷自己,才能爭取更好的職場行情。
除了國際化,許書揚也建議,專業人員應該定期把頭抬起來,瞭解自己業務範圍外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像研發人員平常忙著鑽研最新技術,如果不知道對手的最新動態,結果可能只是白忙一場,如果有餘力,不妨參加EMBA課程,一方面為擔任主管職做準備,另一方面可以拓展不同領域的人脈,一舉兩得。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再次來訪廈門


再次來訪廈門
廈門這個曾經以前我在服役時,矗立於我立足的對岸,也是離我祖籍所在之地「漳州」,極為接近的城市,今年我前後來了兩趟這個城市,兩次雖然都是來去匆匆,但是,兩次對廈門的感覺卻是完全的不同。
今年元旦我跟幾位同事,一起到廈門旅遊並尋朔祖尋源,當時自己的心情除了喜悅之外,也有近鄉情怯的感受,尤其我當年曾經在3500公尺外的金門島,隔海相望廈門的濱島大道,鄰近廈門大學那幅「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牌樓,而這邊居民所講的「閩南話」,也跟台灣人講的「閩南話」,也幾乎是大同小異的,當時唯一比較遺憾的是,去了趟「漳州」去朔祖尋源,但卻沒有找到祖先發跡之處,這整個大概就是我上次來廈門的許許多感受。
而這次我是應中央人資所所友,也是我們一般生同學的邀請,再次來訪廈門,除了拜訪他們公司之外,也順便到了廈門科技園區逛逛,讓我對廈門的感覺完全跟上次不一樣,感覺廈門是那種充滿了活力,以及蓄意待發的新興城市,尤其我又有機會與本地人資人員與單位主管一起面對面,彼此分享個人的經驗與心得,這也是我本次來廈門極大的收穫之一,而我也藉此慢慢了解福建地區,許許多多人力資源管理的差異性與特殊性,就我個人職涯的工作經驗裡,整個大中華地區,像是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地區的人力資源,或多或少都曾經接觸過,只有東北與福建地區我還是完全的一片空白,這次短暫的接觸與停留,多少也把這個空白填了些顏色。
除此之外,這次我也到廈門市中心的附近的街道去逛逛,這與我上次來玩時,主要是在海邊附近的景點去旅遊又完全的不同,人資所的同學告訴我這幾年這邊的發展非常快,許多大陸各地好吃的東西,在廈門都可以找到,當然也包含了台灣許多好吃的東西,畢竟這邊是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城市,我嚐試了一些之後,真的覺得這裡已經不輸給了,大陸許多其他的大城市,同學還打趣的跟我說,如果我覺得依依不捨,可以考慮來這裡跟他一起奮鬥!我聽完之後哈哈大笑,然後回答他說「如果只為了好吃就到一個城市工作,讓我可能就留在台灣囉!」,想想這些年我到過亞洲好多國家,也到過大陸好多的城市,光是品嘗了好吃的東西,就讓我回味無窮啊!
馬上又要結束這次的廈門之旅,我想下次絕對還有機會,來再訪這個既古色古香、又充滿活力的新興城市!再見囉!廈門!我們下次再見!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以企業大學來長期提昇組織人力資本


以企業大學來長期提昇組織人力資本
當企業面臨人才戰爭時,並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在找尋人才時,可以投入更高的人事成本,來僱佣市場上優秀員工,或者只能聘僱少許優秀員工,而訓練發展部門九可以以企業大學的長期培養模式,來提升組織整體的人力資本,來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有一位企業執行長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在高階主管會議上,對人資長CHO(Chief HR Officer)說「如果公司的招募策略不是找找業界的一流人才,那HR就要去思考、規劃與協助各事業群BU(Business Unit)單位,如何再短時間內將這些人才培養成一流的人才,且又具備了高度的競爭力」,當人資長在會議上接獲了CEO的指示之後,馬上就召集了人資單位裡,管轄整個訓練發展部門HRD(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的主管,一起\來討論與研究對策,最後的結論,是由先去了解這些人員的組織、工作、個人需求,然後擬訂出整個企業的訓練發展體系,讓員工依循這樣的體系來成長與發展,期許最終能讓整個組織的人力資本給提升起來。
以上的作法是越來越多企業的人資單位,目前所遭遇的困境,以及所提出的建議與作法,隨著人才戰爭的激烈與白刃化,並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在找尋人才時,可以投入更高的人事成本,來僱佣市場上優秀員工,或者只能聘僱少許優秀員工,其餘大部分的員工,都只能僱用一般較平凡的員工,但是,這並不代表組織整體的人力質本,就缺乏競爭能力,人力資源單位的訓練發展部門,就被賦予類似像學校一樣,長期培養與提升組織人力資本的使命,而這也是這些年,很多企業大學油然而生的原因,本來人力資本的提升,就是要長期投資與培養的,尤其要讓一位平凡的員工,銳變成為優秀的菁英,如果沒有花上幾年時間,是很難達到這個目標的。
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學術理論,都指出人資部門在組織的最大價值就是提升組織的人力資本,而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朋友,雖然也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到底要怎樣做才能讓組織人力資提升呢?這是個有挑戰也是很困難的問題,而執行的成效與結果,確實也很難去有效的評估,所以,如果企業能把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式,從企業大學的方向去思考,就不會去追求短期效益,或者只重視數字的結果,來思考組織人力資本的效益,畢竟人才發展的工作,還是需要花長時間來進行與推展的,當然,HR還是要去評估,組織人力資本的「質」,經過長期投資是否已經有很大的調整與改變。
我想未來的企業大學,除了肩付著原有組織,基本的訓練與發展需求,其重要的使命將會是要,提升整個企業的人力素質,而這也是人力資源發展從業人員,另一種挑戰與更大的價值。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授權的重要性




授權的重要性
對於主管而言最好的培育部屬,以及有效充分運用自己時間的方式,就是能夠充分授權給部屬,只是如果不當的授權,或是過度的授權,都只會讓部屬受到傷害,而組織也會承受更大的災難,因此如何做好授權是一位主管的重要職責。
有位主管最近因為工作量太大,而常常生病不舒服,當我跟他聊天時,他跟我訴苦的說「我安排了給他很多的工作,他每天都忙到無法休息」,我笑著問他「可是你沒有發現,你的部屬有很多人都沒有你忙嗎?」,他點點頭但卻跟我說「可是我覺得很多事情他們都不能去做,所以只好自己把工作攬下來做」,我聽完之後馬上對他點出了兩個問題,第一、主管對於部屬日常培育的方式與成效?第二、主管應該如何進行授權的?他聽完之後搖搖頭的告訴我「自己沒有把這兩件事情認真的去執行它」。
有很多主管每天忙碌的半死,感覺唯有這樣才能突顯出他的價值,而相對於自己的部屬就沒有適時去培育,有計畫的來幫自己分憂解勞,甚至根本覺得部屬能力太差,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標準,就不願意讓部屬去嘗試接手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主管本身內心害怕、擔憂如果授權給部屬之後,等部屬能力強了之後,就會把自己給幹掉、取而代之,所以,也就緊握住權力不放,寧願把自己累死了,也不願意放手給部屬去做,這都是為什麼在整個組織發展中,人才培育一直做不好的主因,因為在整個組織裡,永遠都只有人資單位在努力推動,但是主管卻無法全力配合的原因所在。
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主管不願意授權,導致很多主管每天的時間都完全的被綁死,其結果不是主管的身體被累壞,或只去做了一些,對組織價值較低的小事情,而放掉了真正影響組織的大事情,甚至也沒有時間能夠靜下來,去思考整個部門與組織的未來佈局,而有些不肖的部屬可能就趁機,樂得就把問題丟回給主管去處理,而優秀的部屬也因此無法獲得培養與發展,對於主管而言最好的培育部屬,以及有效充分運用自己時間的方式,就是能夠充分授權給部屬,而授權的方式大概有三個步驟:第一是提升部屬的能力,第二是以代理方式接替工作,第三才是真正的授權給部屬,而主管在整個授權過程,是扮演教練(Coach)與督導者(Auditor)的兩種角色,這樣才能讓部屬藉由逐步的歷練,可以提升更多自己的能力與視野。
雖然授權是提升部屬的能力,以及有效讓主管時間管理的好方式,但是,如果不當的授權,或是過度的授權,都只會讓部屬受到傷害,而組織也會承受更大的災難,因此如何做好授權是一位主管的重要職責,也是人資部門,應該將之納入整個管理體系運作的,這樣才能將授權的運作方式,符合企業實際的需求。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下班後你在做什麼?


下班後你在做什麼?
要看一個人未來是否有競爭力,就看他下班之後做了些什麼?有人下班了,就坐在電視機前或電腦前什麼都不做,但是有些人很會充分安排與利用時間,既讓自己充分休息、也讓自己思考、也會讓自己學習,長久下來,會充分利用時間的人,不僅在職場上取得領先,他的人生也會比其他人過的還燦爛。
最近有同事跟我聊到,自己下班之後總是覺得好無聊,我笑著問他「為什麼覺得很無聊呢?」,這位同事回答我說「每天下班了他就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日復一日」,我聽了就問他「那除了看電視之外你下班了還做什麼事情?」,他聯想都沒想就回答我說「上網看電影跟去外面晃晃」,我聽完之後問他「你從來都沒有去想過與規劃自己下班後的時間嗎?」,這位同事搖搖頭說「沒有啊!幹麻這麼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了」,無獨有偶的是我有另位同事,卻跟他是完全不一樣,每天都會讓自己在11點前上床休息,而從下了班到上床睡覺這段時間,他會去看一些書,思考工作或生活上的一些事情,然後寫寫自己喜歡的文章,每週也有幾天晚上會去運動,假日除了到郊外去走走之外,也會去逛逛圖書館看看書。
上帝給予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只是有人會將自己的時間揮發到淋漓盡致,但是而有些人,卻是將自己的時間過的黯淡無光,等到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猛然的發覺到,為什麼別人的生活可以那麼的多彩多姿,但是,自己好像卻是這麼虛度光陰,什麼也學不到、什麼也沒得到,隨著自己的年華逐漸老去,就開始不斷的去怨天尤人,可是卻從來不去思考,自己長期以來浪費自己「時間」的方式,這或許也是曾經有人這麼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真正的真諦之所在。
記得小時候讀過一句成語叫做「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這句成語真正的涵義是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只有願意、有耐心,就算在難的事情都能卻克服的,其實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並不是無法改變,而是自己能去培養一個好習慣並長期去執行它,來這也是古人所說的「知易行難」的道理,三年多前我因為長期工作的壓力,導致身體有點不舒服,有位醫生要我去游泳來改善這個毛病,而且至少要持續一年才會得到結果,於是我自己就開始每天早上開始去晨泳,從夏天跨過冬天到另一年的夏天,游泳的距離也從50公尺開始,最後已經可以游到了2500公尺,這樣的持續運動不僅改善了我的身體健康,也讓我體驗到了「人只要願意,沒什麼做不到的」。
如果我們能夠去好好運用下班後的時間,甚至去投入時間去學習與經營人脈,都是可以讓自己獲益良多,很多年前開始,我每週都會花一些時間去投入人資聯誼會社團的工作,而這一做就整整將近8年的時間,開始很多人都會覺得我很傻,沒事幹麼去做義工,還免費去帶一群熱誠,剛進入HR領域,卻沒有什麼經驗的年輕人,但是因為學習是相互的,我在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事情,而且我也得到廣大的人脈資源,這些收穫與成果都是到了現在才慢慢的開始收割。
我深信有學習習慣的人,絕對會長期領先其他人,這是在職場永遠不變的道理,所以自己要如何去好好規劃與擅用自己下班後的時間,是自己超越他人的最重要關鍵因素之一,記得不要再想太多了!「Just do it」!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因果關係圖


因果關係圖
佛教有這麼一句諺語「種什麼樣的因,就會得什麼樣的果」,所謂的「因果關係」,並不是只要自己有投入,就會有預期的結果,重點在於事先是否做好探索問題、找到真正「原因」是什麼?因為這會影響是否用對方法與工具,而不同的方法與工具,也會讓結果會有所差異。
前兩天我跟某位在知名大企業裡,擔任高階主管的朋友一起吃飯,在餐宴中我們聊到很多事情,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職場這麼多年的努力過程,對於每項工作,事先都會針對預期標的目標,確實蒐集與掌握訊息,然後思考好要運用何種方式與資源,最後就會盡心盡力去達成,而產出的結果也都如他所預期的,所以老闆都很願意將公司的重責大任託付給他,我想這也就是懂得「種什麼樣的因,所以就會有什麼樣的果」。
我非常認同這位朋友的觀念,凡事必有「因」,才會有所「果」,可能很多人都會以為認為所謂的「因」,就只要自己去投入了,就會有預期產生的「果」,其實很多事情雖然投入了,但最後不如預期,主要原因是在最初,我們並沒有好好去探索問題、找到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以及可以讓我們去達成與成功的關鍵要素是什麼?所以也就沒有用對的方法與工具,所以因為有了這樣的不確定的「因」,當然就有得不到預期的成果。
在企業的品質管理的「新QC七手法」中,有個手法叫做「關連圖法Relation Method」,它是在教導我們運用關聯思考的方式,來分析與找出問題發生原因的關連性,並找出最好的解決方式,這樣除了可以完整的看到問題之外,也可以思考如何找到對的方法與工具,來完全的解決這些問題,因為問題的發生,絕對不會只有單一性的,它是會產生連鎖性的效應,所以如果沒有找出,造成每件問題發生的原因,以及它所影響的層面,問題就會不斷的週而復始的發生,結果當然也很難如我們的預期。
舉個例子來說,假使公司近期人員離職率不斷偏高,假使我們只單從「薪資低於市場因素」這一項因素來解決,可能就很難去降低離職率,因為要考慮到的相關連的問題,有很多的因素,也許薪資本來就低了一些,但是,主管的管理風格也不成熟,再加上近期工作壓力又大,公司提供的食宿又令人不舒服,所以當這些因素都串聯起來之後,就會如滾雪球一樣,讓員工心理產生不如歸去的感受,因此,這些會造成員工離職的原因之間的關連性,我們當然都要先去探索、分析與思考,才能夠去對症下藥,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
所以未來如果當我們自認為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預期的成果,先不要去怨天尤人,因為事出有因,要先回頭去探索,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了今天的結果,而每項問題又有哪些的關連性,記住!問題的發生,絕對不會只有單一性的,它是會產生連鎖性的效應,如果一昧的投入錯誤,投入再多也是枉然的,永遠不如自己的預期。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速度


速度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世界,速度已經成為成敗與否的重要關鍵要素,鴻海集團(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先生,曾經有一句名言,「在今天的世界,沒有『大』的打敗『小』的,只有『快』的打敗『慢』的」,這句話用在現在的任何職場競爭,都是非常適用的,因為很多機會都在「等待」、「猶豫」中失去了成功的契機。
最近我跟一位事事講求效率的主管開會,在他主持的會議裡,只能用「快、狠、準」三個字來形容,在會議裡只要部屬給他的答案是不確定,他就會引述鴻海集團(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先生的名言,「在今天的世界,沒有『大』的打敗『小』的,只有『快』的打敗『慢』的」,然後語重心長的跟所有部屬們問說「我們想要等,但是我們的顧客會願意等待嗎?」,對他而言所謂的「執行力」,就是「速度」、「準度」、「精度」的全面貫徹,而速度則是執行力的精神所在。
記得有個「兩位旅人被熊追」的寓言故事,「有兩個人在路上碰到一隻大熊,一個人拔腿就跑,另一人則蹲下來繫鞋帶,前者問:『你繫鞋帶幹嘛?你能跑的比熊快嗎?』後者答:『我不需要跑的比熊快,我只要跑贏你就行』了」,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我們無法去改變所處的週遭外在環境,但是,我們只要能跑的比競爭對手快一步,就會有成功的機會了,所以事情只要自己已經確立了目標、下定決心之後,就全力以赴去執行,相信就算再強的對手,或者是碰到再困難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有句名言「兵貴神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動迅速爲可貴,也就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就會取得勝利,而「孫子兵法」十三篇的第一篇,計篇中也提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意思是說作戰要去攻擊敵人,防備上出現的空隙和漏洞,要採取出乎敵人意料之外的突然行動,這是將領取勝的秘訣,是不能事先表露出心機的,而無獨有偶的號稱西方戰略兵聖的軍事專家-克勞塞維茲(Kral Von Clausewitz),在其名著「戰爭論」的第三篇,「戰略概論」中的第九章「出敵不意」,也提到以快速與出乎敵人意料之外的突然行動,來達到軍事作戰的勝利,所以不管東西方的戰略、兵法大師,也都不約同的提出了,「速度」是影響整個戰局勝負的重要關鍵要素,當然也適用於激烈的企業競爭規則了!
人生其實有很多的機會,都是在「等待」、「猶豫」中失去了契機,因為就在這個「停下來」的時候,其他的競爭者馬上就搶先一步,奪走了這個機會,就像我們主管所說的「我們願意等待,但是別人會願意等待嗎?」,在這講求速度的世代裡,速度慢的人永遠都很難擁有好的機會,我想這也許可以提供給很多,剛入職場的年輕人來省思的。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人要不斷的自我投資


人要不斷的自我投資
人要在職場有價值,光有學歷是不夠的,而單靠工作的歷練也是不足的,必須要不斷的自我投資持續學習,也要從工作去豐富(Enrichment)與擴大(Enlargement)自己的技能,來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使自己成為企業的優質人才。
這段時間因為部門的工作十分繁忙,很多同仁都跟我抱怨,現在每天除了要忙碌於工作之外,還必須要去上課進修學習,人都快要撐不住了!因為我對HR部門的每個人,要求他們必須在一段時間內,除了學歷都要達到大學(本科)之上,英文能力也必須向上提升,而且每個月也要參加、考試,由自己部門舉辦的人力資源管理學分課程,因為這些學習除了會影響他們的未來升遷外,我也會要他們學了之後都必須要用到工作上,也因為這樣,所以他們必須花很多自己假日,或者晚上休息時間來學習。
也許自己是訓練發展出身的,所以,我很了解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是要能夠創造價值,光有學歷是不夠的,而單靠工作的歷練也是不足的,必須要不斷的自我投資持續與學習,因此在奠定基礎與學習的過程中,是非常的艱苦,我自己也曾經是這樣子走過來,而在這麼多年來,只要被我帶過的每位部屬們,一定也會經歷過像他們這樣的過程,因為我覺得督促與協助部屬,不斷的學習與成長,是一位主管的責任,但是部屬自己也必須要願意來自我投資,這當然包含了自己的時間與成本,而學習與成長除了上課之外,最重要的是能把所學到的運用到工作上,而且去豐富(Enrichment)與擴大(Enlargement)自己的能力,來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使自己成為企業的優質人才。
所謂的豐富(Enrichment)自己的能力,是指去深化與專研職務上應有的專業能力,使自己成為該領域的專家(Professional),而重點在於能夠獨立計畫與解決問題,且能夠跨部門溝通,且願意與他人一起團隊合作,所以,只要當組織一旦發生相關的問題,別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會是你,那這就是自己在組織的價值,這種專業能力式(Expertise)的能力,除了不斷的從工作歷練中去思考外,也要輔之於學理與知識的解釋,做到不只知其然,而且也能知其所以然,才能令其他的人心服口服。
而擴大(Enlargement)自己的能力,則是指去混合(Intermix)與整合(Coordinate)跨領域的專業,使自己成為工作的整合專家(Coordinator),而重點在於能夠將很多不相關的事情給聯想(Associate)在一起,打破既有框框與限制,這需要有良好的創造力(Creative),所以,只要當組織一旦發生衝突的問題,別人第一個想到的也會是你,那這也是自己在組織的另種價值,這種創造家者式(Creator)的能力,所要的除了平日要去了解其他工作外,廣泛的流覽閱讀相關知識外,以及增廣自己的視野與見聞,都是必要的,這樣才能夠有更多好點子、不同的作法,到出奇不意,整合各類的資源,以突破既有的限制來解決組織的問題。
其實不管我們要讓自己,在組織成為什麼樣有價值的人,重點都是要不斷的自我投資,因為唯有自己成長了,才能夠如水漲船高般的成為企業的優質人才,也才能更有競爭力。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既然決定了就不要後悔


既然決定了就不要後悔
相信很多人很喜歡去定目標,也隨意很快的就做出決定,但是,沒幾天就開始後悔、偷懶、沒有毅力去執行自己的決定與目標,讓自己永遠都在「後悔」中繞著圈子,浪費了自己好多的寶貴時間。
最近有位同仁跟我談到,以前要是早知道,大學時候就去唸人力資源管理,那現在自己肯定不會做的那麼辛苦,現在想想還蠻後悔的,我聽完之後笑著他說「天底下沒有後悔藥」,其實,我們的人生從小開始,就有好多數不清的像十字路口般的抉擇,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做決定,而每項的決定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每個人的人生,就在這些無數的決定之後所逐漸形成的,只是當很多人做了決定之後,可能走了一段辛苦的路,就會開始後悔猶豫,開始會反問自己「如果當初自己做的是另個決定,結果會不會更好呢?」,我想這個答案永遠也無人可以回答,只是既然當初做了決定,就不要再去後悔了。
記得在台灣有這麼一句諺語「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句話的原意就是在警惕很多人,在人生不要在未經深思熟慮、心情憤怒、急躁而無法冷靜時,就匆促的去做了決定,因為「光陰一去不復還」,一旦做出了決定,當自己的話一出口也開始有所行為,事情的方向就開始有所變化了,如果過了一段時間後悔了,可能就得花好幾十倍的代價來做修正,甚至花了這麼多的代價,卻再也不能夠修正,這是我自己在職場這麼多年,所親身體驗到的經驗,所以我也常常會去勸誡我的部屬們,自己在做任何決定前,一定要冷靜、深思熟慮、思考清楚,以及對這個決定所產生的結果,做好優劣分析,當確定了才做出決定,而決定了之後就全力以付,不要後悔也不要去想太多。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很喜歡去定目標,也隨意很快的就做出決定,但是,沒幾天就開始後悔、偷懶、沒有毅力去執行自己的決定與目標,讓自己永遠都在「後悔」中繞著圈子,浪費了自己好多的寶貴時間,其實我們可以好好去想一想,人生有多少年的光陰可以讓自己去虛耗,如果有一個人他的人生,都常常是「匆促做決定」,然後馬上就「後悔」,過沒多久又「匆促做決定」,然後馬上又再「後悔」,在這樣不斷周而復始的循環,我相信他的人生永遠都在痛苦與失敗的陰影中。
其實人生如果沒有遺憾就不是圓滿,不管我們做出什麼樣的決定,絕對會有所東西失去的,但是,相對的卻同時可以獲得其他的,失去的也許是遺憾,但卻不需要因此而後悔,心裡應該放開一點,因為這就是所謂的「有得必有失」,只要自己在決定前確實想清楚了,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當決定了之後,那將會失去的就讓它隨風而去,不要想太多讓自己釋懷一點吧。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是敵人還是朋友?


是敵人還是朋友?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有些同事或同學,剛開始兩個人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但是,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卻因為升遷與學業的競爭,或者是有利益的衝突,很多事情開始互不相讓、相互對抗,甚至最後變成了自己的對手與敵人,這樣從朋友轉變成敵人的歷程,往往令很多人噓唏不已。
昨天在台灣某位很資深的人資領域朋友,在自己的部落格(博客)寫道「一個很好的朋友最近遇到了,公司同仁不道德的競爭,受到很大的傷害!讓我回想起我剛在某公司擔任主管時,也遭遇類似的狀況!可是我很感謝當時一個跟我交情不是挺好的同事,因為他跟我講了一句話!點醒了我,『在職場工作這麼久,連這點小事都不懂得保護自己,等於白活了』當時真是如雷貫耳,哈!但是我馬上清醒,停止抱怨與自憐,因為他的話完全正確,是要去想辦法面對這些,到哪裡都有的人與事!」,在自己職場多年經驗碰到這樣的事情,也是數不勝數的,而且往往最後會在背後穿自己「小鞋」(捅一刀)的人,都是以前很了自己、也跟自己很好的同事。
記得以前有位前輩曾經跟我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所以人也只有在沒有任何的利益衝突下,才會有真誠的友情」,我們每個人從小時候上學開始,就因為學業的成績,而彼此開始有競爭的行為,其實,競爭是讓彼此成長的過程與方法,可是很多人因為個性與心態的關係,會運用很不正當的方式或手法,或者因為出自於忌妒的心理,會在別人的背後道他人是非,或者因為領導者過於權謀,讓部屬彼此去激烈競爭,而不去掌握控制,最後因為過度競爭,而彼此傷害太深,這些都是人性的弱點與缺陷,所以,原來奠基的友情慢慢就完全變質了,可能最後變成了終生不相往來的陌生人。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在職場上去增加朋友而減少敵人,所以要去學習除了不要樹立太多敵人外,也要去平和的與別人相處,這時候如何有效的去運用好「方法」與「技巧」,是人際關係中很重要的一門學分,甚至如何借力使力,來保護自己,使自己不受到傷害,都是在職場工作必須學習與歷練的,尤其我們身為人資人員,如果在組織的敵人太多,或是得罪的人太多,可能都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工作的進行是否順利與否,畢竟在多的人資專業與能力,如果得不到組織各級主管的支持與肯定,是很難去展現到組織裡,所以,HR前輩有句名言「在公司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程度與交情不同的朋友」,我想這句話是可以提供給每位人資朋友做參考與深思的!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鬥志



鬥志
自古以來當兩軍對峙,哪一方能夠勝出的關鍵要素就是「鬥志」,往往最後勝出的一方並不是能力最強,裝備最好的一方,原因在於戰鬥精神力的總和,可以底過對方好幾十倍的物質戰力,而人在職場競爭也是相同的,如果缺乏「鬥志」的一方,就算擁有更好的裝備與人員,一切還是惘然。
昨天公司的籃球比賽已經進入到最後的「半決賽」,也是爭奪冠亞軍的入場比賽,代表我們部門的籃球隊伍,在各級長官的鼓舞與勉勵下,很辛苦的從預賽一路打進了半決賽,沒想到在昨晚卻沒有全力以赴的表現,終場小輸了幾分,賽後所有球員沒有惋惜與難過的心情,都直說「嗯!不錯了」,事後我找領隊來談昨晚球賽的過程與結果,他很開心的告訴我「我們預期對方的實力很強,本來就只想拼第三名,沒想到對手也許因為輕敵,沒有把實力展現出來,我們還差點打贏這場球」,我很嚴肅的跟他說「如果我們有『鬥志』,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拼鬥比賽,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機會,進入冠亞軍總決賽了」。
多年前我在某間外商企業任職,有一次我到新加坡出差,參加公司亞太地區人資部門團隊的定期聚會,這次會議特別安排有個「Teambuilding」的活動,我剛好跟總部(Headquarters)的CHO(Chief HR Officer)也是我們人資副總「VP」(Vice-President),一起編在同一隊參加競賽,整個團隊活動的設計,是有好幾場的競賽,而我們這隊的成員平均年齡是很高的,而成員因為來自於不同的國家,所以溝通也很吃力,也許因為我們這一隊的運氣還不錯,第一次的競賽就贏了其他隊伍,當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很高興、自滿時,這位副總卻很嚴肅的跟全隊夥伴說「短暫的勝利只是僥倖,我們對於任何事情,永遠要抱持著堅毅的鬥志,要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勝利,但是心理不要把最後的得失看的太重」,我們全隊就在這位充滿鬥志的HR副總帶領下,進了最大的努力,也得到了比預期更好的成績。
如果我們去翻閱人類的戰史,就會發現自古以來當兩軍對峙,哪一方能夠勝出的關鍵要素就是「鬥志」,往往最後勝出的一方並不是能力最強,裝備最好的一方,原因在於戰鬥精神力的總和,可以底過對方好幾十倍的物質戰力,而人在職場競爭也是相同的,如果缺乏「鬥志」的一方,就算擁有更好的裝備與人員,一切還是惘然,終就還是打不贏對方,甚至最後還以慘敗來收場,我們常常都會聽到一句話「還沒打就輸了」,就是「輸」在團隊的「氣勢」,而整個團隊的氣勢就是來自於整體的「鬥志」,而如何去營造與提昇團隊的「鬥志」,就是考驗一位領導者的智慧與能力,如果我們的團隊充滿了鬥志,就會有那種「雖千萬人,吾往以」的氣概與士氣產生,那也就能有無堅不克的戰鬥力出現。
其實人在職場的競爭也是一樣的,就要像我們當年那位人資副總所說的「對於任何事情,永遠要抱持著堅毅的鬥志,要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勝利,但是心理不要把最後的得失看的太重」,畢竟當機會來的時候,誰能夠在瞬間抓住並展現成效,就能有成功的機會,而缺乏鬥志的人,則只能老是在旁邊自怨自哀、忌妒與怨恨別人的成就,不同的態度就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滿足員工關鍵需求


滿足員工關鍵需求
從心理學來看,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工作的激勵因子也不相同,每個人都會依據自己的價值觀來取捨所要的東西,所以,人資部門在規劃留住重要員工的計畫時,應該去思索這些員工目前的「關鍵需求」是什麼?然後再去將資源投入來滿足他們,這樣較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管人資單位,或是各部門主管一直以來最大的困惱在於,如何想辦法讓組織好的人才給留下來,最近有一位主管跟我談到,這些年來他對留才作業執行的挫折感,他認為他很多優秀部屬,每年都想盡辦法跟老闆爭取更多預算替他們調薪與晉升,但是,這些年輕人卻很現實的還是走人,讓他心裡覺得非常心寒,認為自己對部屬這麼的投入,卻得到這樣的結果,不知道到底自己哪裡做錯了?我聽完之後分享了自己過去的一個經驗。
  幾年前我曾經帶過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人,有天他表現的很好,所以我就召集所有人,並當場頒發獎金3000元給他,然後他跟我說「謝謝」之後,就把錢放在桌上,一點開心與感恩的感覺都沒有,當時我整顆心都掉到谷底,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知道他某位歌手的超級粉絲(Fans),只要這位歌手出的任何CD,他都會搜集,只要他的演唱會這位同仁都會想辦法去參加,後來有次他因公,無法去參加這位歌手的演唱會,我就上網花了500元購買了一張演唱會的票,然後特准給他放假,讓他去參加這場演唱會,當他從手中拿到這張票的時候,高興的追著我大叫「Peter,我愛你」,嚇著我跑著讓他追,後來這件事情他就記在心理好多年都不曾忘記。
  (The Enthusiastic Employee: How Companies Profit by Giving Workers What They Want)一書作者之一的戴維‧西洛塔(David Sirota)表示,許多企業重視員工的價值,但真正的關鍵不是「如何激勵或吸引員工賣力工作」,而在於「如何在不詆毀員工的士氣與努力動機下,讓員工願意無怨無悔地為公司效力」,根據西洛塔針對受雇員工的一項調查顯示,假如企業願意視員工為資產,而不是當作成本,那企業就會花更多的資源與心力來看待員工,那員工的士氣也就相對的會愈高,工作績效也會愈好,這是一種人性的啟發及管理的良性循環。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也曾經提出非常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內容是將人的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而人在每個層次裡所追求與在意的並不相同,如果你是個單身漢,公司所提供的育兒福利措施就一點也沒用,而且每個人的需求皆不同,工作的激勵因子也不相同,每個人都會依據自己的價值觀來取捨所要的東西。不過,格羅斯也指出,只提供優厚的福利並不足以讓員工就願意賣命地替企業加班工作,假如員工不能在工作努力下獲得合理報酬的話,企業還是留不住員工的。
 所以,對於人資單位或是部門主管而言,如何了解組織目前重要成員們,對他們而言的「關鍵需求」為何?然後規劃出能滿足他們的「激勵因子」,再將資源投入來滿足他們,這樣的留才方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會浪費了很多資源而得不到預期的成效。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西點軍校管理學




西點軍校管理學

西點軍校始建於1802年,至今已培養了近4000名將軍,它不但是「將軍的搖籃」,也是大企業執行長的「搖籃」,因為西點軍校對於軍校生,嚴格的訓練與意志的鍛造,強調的責任感、紀律、服從、執行力等精神,除了讓西點軍校生在戰場攻無不克,也能在商場利於不敗之地。
「西點軍校」 (The West Point),也是美國的陸軍軍官學校(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因為校址位於美國紐約州近畔的西點,而被命名為「西點軍校」,它以其獨特的教學模式、先進的管理方式和高素質的畢業學員聞名於世,西點軍校成立於1802年,至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西點把學生塑造精神品質放在教育的首位,通過無時無處不在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牢固樹立以「責任、榮譽、國家」為核心的軍人品格,自建校以來已培養了近4000名將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將領麥克阿瑟、布萊德雷、巴頓等將軍,均畢業於該校,所以,西點軍校也被譽為美軍「將軍的搖籃」,此外,西點軍校也培育出許多企業界成功的管理者,諸如可口可樂、杜邦、通用汽車的總裁都出自西點軍校,說西點軍校是另一所哈佛商學院似乎也不為過。
西點軍校學制4年,教育課程由科學文化、軍事、體育3部分組成。科學文化課主要學習大學的文、理課程,學時佔教育訓練總學時的57%,是學員知識結構的基礎和主幹,軍事課佔總學時的35%,平時每周安排2-4小時的軍事教育課,軍事訓練安排在暑期進行,通過軍事科學與領導藝術課程的學習,掌握軍事及領導管理的基本知識,除此之外每年夏季學生都要接受野營訓練,軍校生的第一年主要進行入伍教育、隊列訓練、行軍、夜間宿營等;第二年則以軍事技能為主,主要訓練武器操作、格鬥搏擊、通信聯絡、野戰救生和野外生存 等;第三年派到國內或海外的專業訓練基地進行跳傘、熱帶叢林作戰、寒帶作戰等戰術訓練或到部隊見習,第四年主要是學習帶兵和部隊日常管理,而西點也實施高淘汰制,對不合格者實行逐年淘汰,每學年的淘汰率達5--8%,4年的總淘汰率為30%左右,從而保證西點畢業生的質量。
在這樣的以軍事訓練、管理與領導學為主,並同時結合一般大學的學科教育,讓每位從西點軍校畢業的學生,不僅具備軍事專業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出了一位優秀領導幹部所具備的能力,而西點軍校所強調的責任感、紀律、服從、執行力等精神,更是企業在商場競爭的成功關鍵要素「C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也是企業的高階主管所必備的管理職能(勝任力),不管是從行銷品牌產業,或是從事生產的製造業,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西點軍校的教育,完全涵蓋了組織對於一位領導者所發展的所有項目,這也是為何西點軍校生不僅在每過陸軍服役,或是退役後轉職至民間企業去服務,都受到極大的肯定與熱愛的原因,而西點軍校今年也獲得美國財經雜誌富比世(福布斯),對美國各大學的評比,本項評比是根據學校教育品質、學生經驗和學生成就等三方面的評定,西點軍校擊敗了眾多的長春藤大學,榮登為美國最佳大學排行榜的榜首。
在我職場工作經驗裡,曾經有幸與幾位西點畢業生接觸過,他們宏觀的全球思維與戰略觀念,實事求是的原則,還有從實戰中鍛鍊出來的果斷決斷力,都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想這也是很多大學的企業管理系所,甚至是哈佛商學院,都很難培養出來的領導能力,也是人力資源發展對於領導者培養的終極目標。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提升自我的抗壓能力


提升自我的抗壓能力
一個人在職場工作最大的挑戰與成功關鍵要素,就在於「抗壓能力」的高低,其實每個人對於「壓力」的承受都是有其極限,在於每個人「壓力承受指數」不同而已,所以,如何學習適當且有效的去解壓,讓自己可以承受更大壓力,是職場必修的學分之一。
昨天台灣中天電視節目「大學生了沒」,內容是針對製作單位所調查,在職場工作前三項的禁忌,邀請貴賓與大學生一起討論,這三項禁忌分別為「執行力、職場禮節與抗壓性不足」,而其中抗壓性不足是在這三項禁忌中排名第一,就我自己在職場這麼多年的工作經驗,也非常認同這樣的調查數據,尤其在「抗壓能力」確實是職場作最大的挑戰與成功關鍵要素,只是每個人對於「壓力」的承受都是有其極限,而也不是每個人天生就已經注定了,強或弱的「抗壓能力」,每個人承受的「抗壓能力」是後天慢慢累積起來的,而適當且有效的解壓,是讓自己能承受過大壓力最有效的方式。
從心理學來談,如果一個人平時面對的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小,那他可能就會慢慢養成穩定、安逸的習慣與個性,所以,只要突然有較大的壓力產生,就會讓自己無法去承受與面對,相對的如果一個人平時面對的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大,那他可能會慢慢養成,願意接受變動與承受高挑戰壓力的習慣與個性,所以一個人可以承受的了多少壓力,與週遭所處的環境是有絕對關係,而父母親教育與培小孩的方式與態度,也會讓小孩面對與承受壓力的程度會有所差異的,一般來說從小就讓自己小孩越無憂無慮的生活,或很多事情都已經替自己小孩想好、安排好的父母,當自己小孩長大之後,其抗壓能力就比較差,這也是為什麼家境比較不好,或是以打工方式,來半工半讀的學生,能承受的壓力與積極追求挑戰的態度,會比其他人較高的原因所在。
不過,壓力管理不是只是一昧的去承受,而是要適時且合宜的去解壓,就像杯子的水已經裝滿,就要想辦法將水給倒掉之後,才能再去裝滿更多的水是一樣的道理,因此,紓壓對於在職場工作的人是很重要的,因為一個人如果在極短的時間承受了太大的壓力,可能會讓人生病或者是不健康,很多人都會有習慣藉由運動或是散步來紓解壓力,這是種很好的解壓方法,既可以鍛鍊身體也可以同時達到解壓的效果,而我自己的經驗也發覺,多用運動方式來解壓,可以達到全身放空的效果,而等到回到工作崗位以後,就可以讓自己在去承受更大的壓力。
其實人隨時要給自己適當的壓力,才能讓自己不斷的成長,而在這樣經年累月的歷練下,承受壓力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如果個人能懂得與學會運用,更好的方式來紓解壓力,那承受壓力的指數絕對增加更多。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人力資源客服代表的角色壓力


人力資源客服代表的角色壓力
林文政教授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兼EMBA執行長)
《資料來源:2007年9月出版 第9期人才資本雜誌》
人力資源部門已從以往的單一領域到多元領域,從內在疆界到跨越疆界,而人資客服代表正是因應跨疆界的任務需求所設計的新職位;但因其具有多重身分,在人力資源與被服務部門間,容易產生角色衝突等問題。
美國密西根大學ROSS商學院教授戴維‧尤里奇(Dave Ulrich)和韋恩‧布魯克班克(Wayne Brockbank)在《HR的價值定位》(暫譯,The HR Value Proposition)一書中,將人力資源角色區分為策略夥伴、人力資本發展者、員工支持者、功能性專家及人力資源領導者5種角色,特別是策略夥伴與人力資源領導者這兩個角色,正是人資客服代表的核心工作。
跨疆界任務需求,扮演多重角色
組織內的直線主管與同儕是他們的內部顧客,以服務內部顧客為導向的工作設計,使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更像服務業,人資客服代表的工作本質即在於如何將人力資源實務與組織策略連結,以協助直線主管達成組織所設定的目標,高度發揮人力資源人員的專業價值。
人資顧客服務代表有多種職位名稱的設計,如在事業或生產部門中設置如人力資源顧問(HR Generalist)、人力資源客戶經理(HR Account Manager)、員工關係經理(Relationship Manager)等,此職位的主要功能在提供每個被服務部門人員管理與人力資源的諮詢,扮演著人力資源多重功能的角色,如情報者、評估者、潤滑者、協調者與諮詢者等角色,如同全方位的人力資源顧問,而不只是傳統的人力資源經理。對於事業單位而言,人資客服代表提供作業面的人員甄選、訓練、發展、薪酬與績效管理,以及策略面的人力規畫、文化建立、領導統御以及關鍵人才管理等建議。
總體而言,人資客服代表是人力資源部門為因應跨疆界的任務需求所設計的新職位。最近十年的發展,人力資源部門從單一領域到多元領域,從內在疆界到跨越疆界,在公司中擔任水平部門與上下層級間的聯結角色,形成部門與部門間的關係(D2D),人資客服代表對外代表人力資源部門,執行人資方面的專業活動;對內代表被服務部門,向人資部門傳遞顧客的需求與回饋。由於人力資源客服代表具有雙重身分,在人力資源與被服務部門間,人力資源客服代表容易產生角色壓力的問題,例如角色衝突。
各部門期待不同,產生角色衝突
過去學者將人力資源客服代表所產生的角色衝突分成3種類型:
1.角色內的衝突:個人在組織所界定的角色行為中,不同的人對於角色接收者,有不同的角色期望,因此而產生的衝突現象。
2.角色間的衝突:指個人同時扮演多種角色,無法面面俱到,以致產生顧此失彼的角色衝突。
3.角色要求與個人本身的衝突:指角色要求與個人的人格特質、價值觀,及需求不一致所產生的衝突。
如同前述,人資客服代表是屬跨疆界的人員,對外代表人力資源部門,執行人資方面的專業活動;對內代表被服務部門,向人資部門傳遞顧客的需求與回饋,因此人力資源客服代表雖只是一個職位,卻具有雙重角色與身分。
人資客服代表肩負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所賦予的任務,可能未必符合被服務部門(內部顧客)的期待,例如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求人資客服代表協助單位進行關鍵人才盤點,但這可能碰觸單位主管的禁臠。同樣地,內部顧客期望人資客服代表提供某些服務,而這可能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政策不符,例如被服務部門希望人資客服代表能直接與應徵者談薪資福利的內容,以便能更快速確保優秀人才的任用,但這可能不符人資部門在薪資政策上的期待,然而,單位主管又期待人資客服代表能去說服人資部門下放薪資的決策權,因此人資客服代表容易有角色壓力,形成角色內衝突的情形。
人資客服代表的角色衝突的原因源自於,提供服務與被服務的部門,對人資客服代表各有不同的角色期望,而產生不同角色期望的原因多半源自於工作角色定位不清、職責功能規範不明。如果人資客服代表的工作內容過於龐雜或籠統含混,甚至工作角色或職責功能定位不明,對人資客服代表而言,容易引起角色模糊(另一種角色壓力),而當人力資源部門以及被服務部門也都不太了解人資客服代表應扮演的角色或功能時,就容易產生「一個職位、各自想像」,彈性無限上綱的情形,自然也就容易造成人資客服代表在角色衝突上的角色壓力。過去許多相關的研究發現,角色壓力愈大,工作滿意、工作投入以及留任意願愈低。
為了降低人資客服代表角色衝突的問題,建議企業可從以下3項措施著手:1.建立人資顧客服務代表工作說明書;2.訂定工作標準流程;以及3.設定明確的績效指標。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好書介紹-「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




好書介紹-「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
(中譯:決定未來的10種人)
這是一本運用人性臉譜來探討創新的書,作者在書中所討論的十種創新角色,都有自己的槓桿、工具、技能,和自己的觀點,如果領導者能適當的這十種人給結合起來,且運用於團隊工作上,他們就能發揮驚人槓桿的力量。
「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 IDEO's Strategies for Defeating the Devil's Advocate and Driving Creativity Throughout Your Organization」(中譯: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你屬於哪一種?)是由全球頂尖的設計諮詢公司IDEO的總經理,Tom Kelley (湯姆.凱利) 在2008年10月份所出版的,書中所談的十種創新角色,都是在企業裡運用自己的槓桿、工具、技能,和自己的觀點來進行創新,因為組織所有偉大的活動,最終還是要由人來執行,如果能把這些能量、智慧,適當的槓桿結合起來,他們就能發揮驚人的力量,所以領導者要確認這些人就在你的團隊之中,而且一起共同合作,就能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而所謂未來的十種角色,前三個角色是「學習類角色」,扮演這種角色的人認為,不論公司現在有多成功,都不應該自滿。世界正在加速改變,今天的偉大想法,明天也許就過時了:
1.「人類學家」(The Anthropologist):觀察人類行為,並深入瞭解人在身體上以及情感上,如何與產品、服務,和空間產生互動,進而帶給組織新的學習和新的見解。
2.「實驗家」(The Experimenter):不斷地把新構想製成原型,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得到啟示,並加以學習。
3.「異花授粉者」(The Cross-Pollinator):探索其他的產業和文化,然後把所見所聞應用到你的企業上。
接下來的三個角色是「組織類角色」,扮演這種角色的人,非常瞭解構想在組織裡那種違反直覺的推動過程:
4.「跨欄運動員」知道創新的道路上佈滿了障礙,因而發展出一套克服障礙的本領。
5.「共同合作人」把各式各樣的團體匯集起來,而且經常在群體中帶領大家,創造出新組合和跨領域的解決方案。
6.「導演」不只是把一群才氣縱橫的卡司和工作人員集結起來,還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才氣和創造力。
剩下的四種角色就是「建造類角色」,他們應用學習類角色所開發出來的觀點,加上從組織類角色所取得的權力管道,實現創新:
7.「體驗建築師」(The Experience Architect)所設計出來的消費體驗令人折服,超越了產品表面上的功能,在更深的層次當中和客戶的需求,包括隱藏和外顯的需求,連結在一起。
8.「舞台設計師」(The Set Designer)能夠把實體環境轉化成影響成員行為和態度的有力工具,他們所打造出來的舞台,可以讓創新小組的成員盡心盡力地工作。
9.看護人(The Caregiver)就好比醫院裡專業的看護人員那樣,他們不只是服務客戶而已,他們還照顧客戶。
10.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透過生動的故事,和大家溝通基本的人性價值或強化某種文化特性,以建立內部人員的士氣並增進外界對公司的認識。
這本書所討論的這些角色的吸引力在於他們有效,而只不在理論或在課堂裡有效,尤其在無情的企業競爭,有了這樣的成員以及小組,不斷的在持續創新與改革,並化為實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組織一旦擁有這樣的團隊,創新的引擎將全速運轉,則其所發揮出來的動量和綜效相當可觀,不論景氣好壞,都足以讓企業保持領先地位。
原文本書名:「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 IDEO's Strategies for Defeating the Devil's Advocate and Driving Creativity Throughout Your Organization」
原文作者:
出版社:Tom Kelley
出版時間:October 18, 2005
ISBN:0385512074
Website link:http://www.amazon.com/Ten-Faces-Innovation-Strategies-Organization/dp/0385512074/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52209197&sr=8-1

中文書名:「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你屬於哪一種?」
中文譯者:林茂昌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社(台灣)
出版時間:2008.03.28日
ISBN:9789862130506
Website link: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LID=se008&kmcode=2014940914493&Actid=wise&partner=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有效運用雙軌制(Two tier System)來留才


有效運用雙軌制(Two tier System)來留才
企業隨著不斷的發展,常常面臨了如何留才的困惱,畢竟不是每位表現優秀的員工,或具備專業能力的同仁,都適合被晉升成為主管,只是傳統的組織規劃與職務的設計,都是依照工作評價的精神來設計,如果沒有晉升就很難留住優秀的人才,幸好人力資源管理有雙軌制(Two tier System)的方式,可以來解決這個困擾。
多年前在我服務的公司裡有一位非常績效卓越的業務員,他個人每月成交的業績數量,就佔了全公司的大半,因此,不管是總裁、總經理或是各級主管對他都非常的客氣,而且對他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只是這位超級業務員脾氣非常古怪,別人都很難跟他相處,換過的助理如過江之鯽、多如牛毛,而且在很多的職涯發展性格特質測驗中,顯現出他的性格是不適合任職主管的職缺,後來因為組織希望發展他的未來,就提升他為部門主管,但是卻從他擔任主管之後,整個團隊的績效下降過半,而團隊的成員也紛紛離開,沒多久這位超級業務員也黯然的離開了公司,造成了公司很大的傷害與損失。
傳統的組織規劃與職務的設計,都是依照工作評價的精神來設計,而所謂工作評價(Job evaluation),就是根據組織中各職務的特性,進行系統化的分析與比較,依工作執行及專業知識的難易度,和對組織的績效影響大小(統稱為可酬因子),來決定每個職務的職等,並給付不同的薪資,這也是我們所俗稱的一個蘿蔔、一個坑,所以,如果組織要留才要晉升優秀人才,在某個職等之後只能讓這些人去擔任主管,不然這些優秀人才就很領取更高、更多的薪資與獎金,這樣也才能達到留才的目的,不過,因為人有天生的性格特質,有些人喜歡與人相處,有些人則只喜歡處理事情,如果硬把不適合擔任主管的人推到主管的職位,可能會造成所謂的「彼得原理」的效應。
那組織如何既能達到留才效果,又可避免所謂的「彼得原理」效應產生呢?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學理中,有所謂的雙軌制(Two tier System)作法,也就是整個薪資與職務架構,會有兩條相等的職務路徑,一條是管理體系,另一條則是專業的職務體系,而其職稱的抬頭稱呼與薪資是完全的一致的,可能會有人會擔心,既然不同工卻又要那如何進行工作評價呢?目前薪資管理的已經可以運用專業技術來進行跨職務甚至跨區來進行工作評價,例如美商惠悅企管公司的GGS系統所進行的職位評等即是,這樣子就可以避免因為拘泥於傳統工作評價的規範,而無法來做跨職務與跨區域的職務對比,也可以滿足組織既能留才,也能把合適的人放置於合適的位置上的作法。
其實在組織推動雙軌制(Two tier System),最困難之處並不是在技術部份的作為,而是在人的觀念與想法,因為不管是管理職或專業職,其職稱的抬頭稱呼、薪資都要完全的一致,就算連福利措施都要相同,在傳統的觀念裡,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帶人」才能叫做主管,而帶人的主管薪資、獎金、福利也一定高於其他人,甚至不能接受不帶人的職稱居然也可以是「主管」,而且也有很多人會認為「主管」一定是要帶人,這些都是組織推動雙軌制(Two tier System)時會面對的挑戰,人資單位唯有運用很長的時間,去改造整個組織文化與氣候,才能順利的來突破這些障礙。
不過,推動雙軌制(Two tier System)確實是目前能讓企業,在留才與有效運用合適人才的抉擇點上,可以比較有彈性且符合企業需求的方式,而這也是我們HR在變革推動者(Change Agent)這個角色上,可以提供給組織最大的價值所在之處。

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溝通的重要性


溝通的重要性
在職場工作幾乎不管哪個職位,或是擔任什麼工作,都需要運用溝通來與他人來互動,所以溝通的好壞也就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工作品質的優劣,而溝通也是職場重要的職能「勝任力」(Competency)之一。
有一天有幾位同事準備下班後,一起到外面餐廳用餐,不過臨下班前小張突然接到朋友電話,有要事請他去幫忙處理,等到下班時老劉就當面詢問小張「待會我們是要在這等你?還是餐廳見面啊?」,小張回答說「你們先去好了,我應該會去餐廳跟你們碰面,不過也許我事情處理不完,所以也不一定會準時到或根本到不了,你們等不到我就先吃好了」,當小張在與老劉談話時,剛好是下班時間,現場非常吵雜而且也有人跑來跟老劉談話,而小張也沒有確認老劉是否清楚他的意思,人就匆忙離開辦公室了。
當時間一刻刻的過去了,老劉與其他同仁在餐廳等了小張很久之後,雖然老劉也打了電話給小張,不過可能因為小張在忙碌中未接電話,大夥兒就在那邊乾耗著繼續等著小張,最後老劉終於打通小張的電話,且詢問他何時來餐廳,大家在等他來吃飯?這時候電話另一邊的小張回答老劉說「我剛才在辦公室不是有跟你說,也許我事情處理不完,所以也不一定會準時到或根本到不了,你們等不到我就先吃好了」,等了很久的老劉終於安耐不住自己的脾氣,憤怒的回答說「你根本沒有跟我說你可能不回來啊!你不能來就直接告訴我啊!害的大家都在等你吃飯」,說完話之後老劉猛力的掛斷電話,而小張也覺得被老劉莫名奇妙的罵了一頓並掛斷電話,心裡也很不高興,就此兩個人有一段時間都不在辦公室說話。
小張與老劉的案例不管在我們日常的生活,或在工作上都是常見到的狀況,他們兩人產生爭執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溝通不佳,小張在用口頭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之後,並沒有去確認老劉是否已經清楚了解自己的意思,而老劉在接獲訊息時也沒有去確認自己獲得的訊息,是否與小張要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兩個人就形同「雞同鴨講」,各自去解析這個訊息,當然結果就不如兩人的預期了。
溝通最大的障礙來自於彼此的認知差異,而這個障礙有可能受到內部與外部的影響,譬如說吵雜的環境、表達者的表達能力、語言、音調、情緒等,兩人之間的距離、溝通時間的急迫,或者是溝通時使用的工具、共同語言的認知、資訊共享、狀況共有程度,都會造成影響與干擾,所以,在很多溝通課程裡講師都會提醒大家要不斷的去確認、釐清對方理解的程度,以及對方表達的意思,還有就是要選擇良好的溝通工具,如果可以的話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面對面溝通,再來才是用電話也就是語音溝通,而最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是使用信件(e-Mail)溝通,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溝通的細節,造成的問題與結產生果往往會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
我自己擔任人資主管這麼多年,深深的體會到不管哪個職位,或者是擔任什麼工作,都需要運用溝通來與他人來互動,所以溝通的好壞也就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工作品質的優劣,所以溝通也是職場重要的職能「勝任力」(Competency)之一,應該也可以算是基本的能力,而溝通也只有不斷的從生活與工作中去學習,才更容易能讓自己越來越能掌握其中的奧妙之處。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功勞、苦勞與疲勞


功勞、苦勞與疲勞
有這麼一句話「一個人的薪資多少,是由自己的價值來決定的」,這也就說明了如果希望自己的薪能資增加更多,或者不想在未來被淘汰,就要用更多的表現來證明出,自己的價值可以不斷的滿足組織的需要。
老王與老陳兩人到公司服務已經快要10年了,不管薪資與職位都在原地踏步,當初一起進來公司的同仁,很多人不是已經成為各部門主管,就是在各領域可以獨當一面的專業人才,他們兩人常常聚在一起喝悶酒、發牢騷,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在本年度的績效考核與調薪時期,兩人很忿忿不平的找上公司的人資部門主管來投訴,他們自許在公司這麼多年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不管怎樣公司應該考慮給他們調薪與晉升,人資主管笑笑回答他們說「組織要的是能建功勞的人,而不是只有苦勞,更不要只有疲勞的人」,而所謂的功勞就是能對組織奉獻價值的人。
事實上如果我們從薪資管理的學理來探討,可以了解到我們在職場工作「現在的薪資,是取決於過去的能力,而獎金是決定於現在的績效,未來的薪資,是由未來的潛力所決定」,這也等於說我們現在的薪資,是跟過去有關聯,而現在的付出與奉獻,會獲得獎金的激勵,而能否晉升除了目前要有績效外,也要能在未來替組織創造價值,因此,對於老王與老陳兩人而言,公司已經給了他們薪資,來「支付」他們的「苦勞與疲勞」」,因為沒有更多的功勞,所以,公司也不會額外增加費用來滿足他們,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公司既然已經支付了符合市廠價格的貨幣,員工就必須用勞動力的貢獻來做交換。
這也說明了為何人在職場工作,除了要盡全力做好現在的工作之外,也要不斷的去提昇自己的價值,否則當有一天,個人已經不能夠再提供、滿足組織未來的需求時,就不再被組織所關愛,甚至成為組織發展的障礙與毒瘤,等到企業所提供的薪資費用,已經遠遠高於個人的價值時,可能就是組織決定動刀移除的時候,這時候很多人都會覺得公司現實、無情,自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不過卻很少有人去思考,當個人價值已經逐漸降低時,如何於未來再創個人的價值。
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薪資增加更多,或者不想在未來被淘汰,就要用更多的表現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可以不斷的滿足組織的需要,甚至遠遠高於組織對於個人的預期,這樣自己將帶給組織的都只有功勞,而沒有苦勞與疲勞。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從籃球比賽來看團隊合作


從籃球比賽來看團隊合作
籃球比賽講求的是「團隊合作」,如果一個球隊沒有好的團隊精神,就算有在強的選手與球技,最終還是贏不了比賽,所以,球隊教的練有時候時要為了要維持團隊的紀律,將技術很好但不願意配合團隊的選手拉下來坐冷板凳,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為了維持「團隊合作」,因為團隊如果不合作什麼也都不用提。
這些日子剛好是工廠每年一度的籃球大賽,每個部門與單位,也都推派了自己的隊伍與選手來參加比賽,而為了鼓舞與提升士氣,我們人資的員工關係部門,還規劃、鼓動每個部門同仁自發性組成「漂亮籃球寶貝」,來為球賽加油,每個球隊的隊員也都全力以赴,為了自己單位來爭取最大的榮譽,不過,在整個比賽整個過程中,我也發現有些隊伍球員個人實力很強,但卻因為缺乏團隊合作的精神以致於落敗,而有些隊伍雖然球員技術一般班,但因為具備了很好的團隊精神,結果反而一路過關斬將,他們之間的最大差異就在於「團隊精神」。
我想任何的球類比賽,球員的技術與能力是非常的重要,但是,「團隊合作的精神」卻更重要,假使一個球隊沒有好的團隊精神,就算有在強的選手與球技,最終還是贏不了比賽,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球隊教的練有時候時要為了要維持團隊的紀律,將技術很好但不願意配合團隊的選手拉下來坐冷板凳,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為了維持「團隊合作」,因為團隊如果不合作什麼也都不用提了,有可能自己球隊內部就花了很長的時間來了平息爭議,根本很難及中力量來面對對手了。
而「團隊合作」的精神在企業的組織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部門的成員都是菁英但卻是誰也不服誰,那這個團隊的凝聚力與戰力,將不能完全的被發揮出來,而這中間只有依賴主管來扮演,類似像球隊「教練」的這個角色,運用管理的能力與技巧來調整與整合團隊力量,讓整個團隊力量可以產生出,1+1大於2的幾何效果,這樣才是一個完美的「團隊」(Team)。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避免因為習慣而造成組織僵化


避免因為習慣而造成組織僵化
一個組織當所有員工都已經習慣舒適的環境之後,自然而然的就產生「直覺反應」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成自然」的狀況,這就是「組織僵化」,而如果長時間不去讓組織活化,將會讓組織產生很大的危機。
我想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1、2、3」木頭人這個遊戲,這個遊戲其實很簡單,也就是做鬼的人喊「1、2、3木頭人」回頭之後,如果有人還在動他就要出局,站在做鬼的夥伴旁邊,等待別人來救援,因此當這個遊戲玩一段時間之後,每個人當聽到做鬼的同伴喊了「1、2、3木頭人」之後,就會直覺的靜止不動,到了最後就算遊戲結束了,任何人只要隨時一喊「1、2、3」木頭人,每個人也都會很習慣的靜止不動,慢慢的這句話,就成為了我們這群玩伴團體的「魔咒」。
我在職場擔任管理職這麼多年的經驗,幾乎都是扮演所謂的「空降部隊」的主管,常常被賦予的工作都是要「組織再造」,而這個工作首要面對的,就是「組織僵化」的問題,因為員工習慣了既有的為文化與環境,組織經過這樣長期的習慣行為就會成為「僵化」的組織氣候,譬如說有部門有提出新的想法,一定要依照相關的辦法與規範來進行,而且還必須要層層上簽,經過核准才可以進行,幾乎完全沒有通容與變通,久而久之就會讓人覺得整個組織就像「公務員或衙門」的感覺,甚至有些服務單位的同仁,都會有三不原則「不同意、不可以、不行做」,以及有三依原則「依公司規定處理、依組織制度進行、依長官指示辦理」,常常扼殺了組織發展的機會。
我記得以前管理學有個「煮青蛙的故事」,內容是說如果我們將青蛙直接丟到滾燙的熱水中,青蛙馬上就會跳出來,但是如果我們將青蛙先放入冷水中,然後慢慢的燒熱開水,因為水溫是慢慢的熱,所以青蛙會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煮熟了,這個故事也就是告訴我們,如果組織已經長期習慣於不變的環境中,慢慢的組織成員就會失去了應變的能力,而攸關組織整個人力資源變革的人資部門,更是要隨時提醒注意自己是否已經僵化了,如果連我們都變成「公務員或衙門」,那我相信組織其他部門也就很難有所改變。
所以,當主管發現自己的部門,已經開始有沉澱的現象時,就要想辦法讓組織有所改變,因為只有偶而讓整個組織「震動」一下,組織成員的既有行為模式,就會被打散了,團隊也會因為這樣的擴散、整合之後,反而整體的戰力將會更容易給展現了出來,反之如果因為組織長期不變動,而形成了「組織僵化」的狀況,那對領導者而言,可能就會像拖著一列滿滿都「超載」的火車上山一樣,怎麼拉都拉不動,甚至爬到一半的時候,整列火車就會往下滑去,這時候也就是組織崩盤而垮掉的時候了。
所以,我們身為HR就不能不去嚴肅看待,當組織已經發生「僵化」後可能產生的危機,在必要時需成為組織變革的推動者,主導與協助BU進行變革,來讓組織活化,才可以不斷的延續組織生命。